■本报记者 马倩
运河沿岸的沧县姚官屯镇仁和村原本是7个自然村,王辛庄、肖家院、大庄子、盐店、陈家铺子、李辛庄、吕家楼。7个村子面积都不大,犹如星子般从南到北沿运河依次排列。
仁和村位于姚官屯镇西北方向,南北狭长、紧邻运河、交通便利。仁和村是何时所建?7个村子又为何合并成一个村?
今年60岁的张维华原来在仁和村学校工作,今年刚刚退休,“2012年的时候,村里要编写村志。村里的老人张殿荣将自己记录的和听到的仁和村故事梳理出来,我们就一起帮着整理。最后写成了仁和村的村志。”张维华说。
仁和村原名褚官屯。褚氏家族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随燕王朱棣扫北,在此圈地为界,占地立庄,居住在此地。相传褚家曾在朝为官,又紧靠进京津的官道,故将村名定为“褚官屯”。褚官屯村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还曾被设为褚官屯辅(相当于现在的镇)。
1929年,村中的两个大户人家,刘家和李家发生纠纷打官司,闹到了县衙。随后,县衙的李师爷出面调解。李师爷建议依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说服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最后刘、李两家和好如初,为彰显两家的和睦,将村名改为“人和村”。那时,每个村都要根据官府的要求出车出人,负担较重。于是大家就商量将7个村合并成一个村,共同负担以减轻各村压力。自此,“人和村”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1981年,沧县相关部门规范地名时,又将村名中的“人”改成了“仁”。“虽然仁和村是由几个村合并而来,但是村民们相处和睦,传承仁和精神,一直以来都秉承着文明的乡风。”张维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