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34岁的徐女士被送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普通精神科病房时,她像3岁的孩子一样哭喊着要妈妈抱抱她,随后被确诊为癔症。
据了解,该病区近年来收治的患癔症的年轻女性增多,这些女性通常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
1 两个孩子接连患了肺炎流感,年轻妈妈哭喊着“找妈妈”
徐女士儿女双全,还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方方面面都料理得妥妥当当,很多朋友都称她是人生赢家。
可真实的情况是工作和家庭之间,她感到压力重重,只能取舍和不断压榨个人的其他时间。
几年来,徐女士觉得自己像陀螺一样,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打转,不能停下。
前不久,原来勉强维持的平衡也被彻底打破。家里两个孩子先后感染了支原体肺炎,高烧40摄氏度,住院循环往复。肺炎刚痊愈没几天,两个孩子又先后感染了乙流,高烧不退。这样一来,工作自然受到严重影响,搭班的同事怨声载道,岗位也有了调动。
“我是谁呀?我要找妈妈。”近日的一天早上,徐女士醒来后,像孩子一样哭闹,喊着要“找妈妈”。
这让丈夫又惊又怕,妻子的心智突然变得和小孩一样。徐女士的母亲从老家赶来陪伴。但一看不见老母亲,徐女士就会大哭大闹。家人无奈将其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2 全职妈妈精神紧张,称自己是“神仙下凡”
同样,在普通精神科的朱女士今年35岁,也因癔症被收治入院。
朱女士和丈夫早年到宁波打拼,目前,两个人在宁波买了房子,两个孩子分别读初一和小学一年级,是老乡眼中的成功模板。小儿子出生后,朱女士就辞职,改做全职妈妈,专心照顾家人。
不过,全职妈妈的日子并不容易。一方面,几乎没有了朋友和社交,又因自己不能赚钱,自卑。另一方面,两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都不太如人意,经常和同学起口角或肢体冲突,学习成绩垫底,屡次被同学、老师和其他家长投诉。朱女士多次向丈夫抱怨,自己管教不好孩子,也并不擅长做家务,还是出去工作更好。丈夫却认为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做家务总比在外面工作要容易。
上学期期末考试前,两个儿子的多位老师联系朱女士,让她抓紧孩子的学习,这更让她觉得焦头烂额。到后来一听到微信的提示音,她的心跳就会加快,十分紧张。
突然有一天,朱女士对家人说:“我是‘神仙下凡’,就是来保佑我家两个孩子的,他们一定会读书进步,身体健康。”自此,她就沉浸在自己“神仙下凡”的幻想里,要家人向自己跪拜,说要保护孩子。一天中,偶尔会清醒一个小时左右,过了一会儿又自诩“神仙”。
3 患者下意识让自己精神逃离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朱女士表现得“神仙附体”,徐女士则表现为像个幼儿一样。某种程度上,癔症是当事人面对难以解决的压力或困难时,肉体无法逃离,就下意识地让自己的精神抽离。
医生表示,前些年,病区里癔症患者相对少见。这几年,癔症患者占到了20%左右。
从临床看,女性癔症患者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尤其多见于个性内向的女性。这些女性往往承受着家庭、工作的较大压力,以多孩母亲居多,年龄多在26岁—40岁。
4 多表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入院治疗以来,通过多种治疗方法,徐女士和朱女士的症状已经有明显好转。
一般治疗1周—2周后,患者就可以出院,但回归家庭后,如何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也很重要。住院期间,医生会和患者本人、家属一起分析癔症的诱因、发病过程,症状背后的意义,建议个人目标、家庭分工、家庭角色等做相应的调整。
比如,朱女士的丈夫经过妻子这次发病,真切了解到妻子平时的不容易,表示以后会在孩子教育上多分担。朱女士自己也表示,鉴于孩子的实际情况,会和老师沟通,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
医生认为,癔症本质上是压力积蓄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日常给自己减压非常重要。尤其是多孩妈妈,在工作、家庭中都往往负重前行,更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可以尝试在这几方面做努力:多表达,争取家人理解与支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自己留一个空间;当负面情绪来临时,转移注意力。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据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