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近日,该话题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网友在讨论区犀利吐槽起了如今各个社交APP都非常热衷的“熟人推荐”机制,纷纷表示感觉被冒犯,“你推送的人我认识,你要不要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
账号被推荐给熟人
曝光“另一面的自己”
都说现如今用户们已经被算法“拿捏”了,各个APP背后的大数据算法精准地测算着你可能喜欢什么,不断地给用户匹配可能喜欢的内容。而今在社交平台上,通过算法向用户精准推荐几乎已成标配,熟人社交平台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向你推荐通讯录好友,也会读取你好友的通讯录,寻找你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好友并推荐给你;陌生社交平台也流行起了这套玩法,APP向用户申请通讯录、相册等等权限,向用户推送关注信息、关联好友感兴趣的内容,于是我们就在各种APP的通知栏中看到了“他可能是你朋友”“你的朋友正在看”“你关注的1人是他的朋友。”
大学生小王就曾被“熟人推荐”机制给坑过,“我之前有一次将在学校演出的图片视频发在了社交媒体上,被一个表姐看到了,然后表姐那边的亲戚们就知道了,还特意打电话给我姥姥说‘哇,她上台演出了,妆化得真漂亮,扮相真好’,然后我一回家我姥姥就会提这个事,真的尴尬死了。”已经工作了的小蕾则认为被老板或者工作相关的人、客户看到会更加窒息。
面对随时有掉马甲风险的社交平台,小王和小蕾都已经看开了,小王认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的时候刷到的网友没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己的,自己很难预料,“看淡了,反正我不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看到了就看到了吧。当然,主观上该屏蔽的还是会屏蔽。”小蕾也认为互联网上发布的东西被身边人看到很难避免,“陌生人都能刷到为什么认识的人不会刷到呢,而且都发到网上了就不能算隐私内容了吧,不如就只发自己想要分享的、不怕给人看的,互联网本身也不是什么秘密基地。”
不厌其烦推荐“熟人”
到底为了啥
即便是吐槽不断,但是“熟人推荐”功能之所以会被这么多社交软件青睐,自然是因为这一功能是实现平台商业价值转化的一环。
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本心是想要帮助用户发现、建立新的社交关系,不仅仅是基于志同道合的兴趣,类似的工作关系、学习经历等等都为建立新的社交关系提供了可能,对于平台来说,如果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多层次的社交关系,就更有可能频繁使用该平台进行互动,从而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都能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在分析用户行为后,也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商品服务,提高广告的转化率,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非社交软件性质的APP也在削尖了脑袋想要开拓社交功能,挖空心思打造平台内部的社交版块,期待拉高活跃度。
不过“手”伸得太长,用户自然会感到不爽,社交平台的熟人推荐机制推出多年,早年间管理比较粗放,在注册新账户时默认勾选读取通讯录等权限,应用会不经用户同意关注好友并默认开放账号信息。随着管理的精细化,APP不会自作主张地关注了,索取权限也会提示,但是“熟人推荐”机制还是饱受争议。
记者查看了市场上比较主流的几款陌生人社交软件,发现这些APP都有关闭熟人推荐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并不一定好找,往往隐藏在一大堆选项当中,此外,“熟人推荐”功能被细分成了多个小类,比如“同城展示”“附近的人搜索到我”“不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等等。
不过即便是用户关掉了相关功能或者对于平台推荐的用户不予理睬直接“划掉”,平台还是会锲而不舍地想方设法给你牵线搭桥,同一个被推荐账户可能会反反复复出现在你的消息通知栏,大有你不关注就决不罢休的霸道姿态,怎能不让人烦不胜烦。
社交APP需要边界感
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缺乏边界感”“感觉自己被冒犯”是网友们在吐槽熟人推荐机制时说得比较多的理由,这个功能为什么会让一些人感觉自己被冒犯?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赵伟认为拟剧理论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点,赵伟表示,“在熟人社交的情况下,你的熟人对你可能会有比较固定的印象,但是你也有不想让熟人知道的一面,所以会需要一个陌生人社交的软件来放飞自我。”当原本和熟人之间保持距离的陌生人社交软件中闯入了熟人时,一切就变得尴尬了起来,原本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被打破,再想要放飞自我恐怕就要顾虑多多。
“不能否认确实会有人需要熟人推荐功能的,可能可以从中收获一段新的关系,但是要不要这个功能,还是应该交给用户来决定。”赵伟认为,社交平台推出熟人推荐功能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反感这一功能,也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功能扩展了兴趣圈,但永不愿意被打扰的需求也应该被满足,APP们有时候真应该少一点自作聪明的智能推送,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还用户一片清静的互联网小园地。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