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想用一个滤镜,下载了一款修图APP软件,软件页面显示‘7天免费试用,到期自动续费98元,可随时取消’。我以为开通7天内免费,其间取消就不收费了,结果被直接扣了一年会员费98元。”河南郑州的吴女士前不久遇到了这样一件糟心事,“这叫什么免费试用,这明明就是买一年会员赠送7天”。
吴女士感觉被骗,找该APP客服申请退款,客服以已经使用过APP为由表示无法退款。“以后再也不信什么免费试用了,都是在搞文字游戏。”
当下,“7天免费试用”“1元享7天”等已经成为很多APP软件招揽用户的重要手段。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和吴女士一样掉进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的点击免费试用后即默认包月包年套餐;有的低价试用并宣称低价续费,结果续的是高价套餐;有的免费试用期界定模糊不清,隔段时间第二次点击即默认支付一年会员费。
点免费试用被扣款
投诉平台大量吐槽
前几天,重庆的何女士查自己账单时,发现一笔108元的支出。仔细梳理后发现,这笔支出来自一款美颜相机APP的扣款。
“之前根本没注意被扣了108元。后来才想起,前段时间我下载使用过这款APP,当时APP页面显示有‘七天免费试用’活动,我就点击试用了,没想到点击免费试用即代表同意开通会员,7天后直接扣了108元,也没有任何提醒。”何女士说,这也太坑人了。
湖南衡阳的郑女士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告诉记者,其“免费试用”一款视频剪辑APP软件,结果被扣了一年会员费168元。
郑女士说,前不久,她临时需要使用下视频剪辑软件,在手机应用商城搜索到一款这类APP,称“7天免费试用”。她点击免费试用后,当天便取消了试用以及与之绑定的“订阅”,可仍然被扣了一年会员费。
“看见是7天免费试用才开通的,结果被扣款88元,免费试用的意义何在”“原本说是免费试用三天,订阅之后直接扣款了,不提前告知这属于欺骗消费者”“免费试用诱导用户、只点了一下免费试用后面直接扣费,多次申请退款被驳回”……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输入“免费试用”,跳出1.9万余条投诉,记者查看最新的数百条投诉发现,绝大多数是吐槽各种APP软件的。
梳理这些投诉,“免费试用”乱象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消费者开通APP免费试用后被立刻扣费,免费试用其实是“购买一个月至一年的服务,免费前几天”;免费试用期还没结束就提前扣费,如某软件宣传免费试用期3天,却在免费试用的第二天没有任何提醒就为消费者续费为会员;试用期满变为自动续费,不给予任何提醒,如7天免费试用后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付费会员。
记者注意到,不少受访者坦言,踩过APP“免费试用”的坑,但因为所扣费用不是太高,维权又太费精力,再加上一些APP都联系不上客服,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付费提示一闪而过
移花接木全是套路
“免费试用”的陷阱还有很多。
家住北京丰台的唐先生最近账户莫名其妙被订阅项目扣款40元。回想了半天,他才想起来两周前试用过一款动态壁纸APP软件。当时该APP显示有新用户“1元享7天”低价活动。从他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当时页面是这样的:“1元享7天”(超大字)和“立即开通”(大字),中间用超大字的四分之一大小标注“7日后按11元每月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
“我当时觉得1元享7天很便宜,要用得好,再用一个月花11元也不贵。”唐先生说,可没想到近日直接扣了他“超级会员包季费”40元。
在层层点击后,唐先生看到了“前两周1元每周,后续40元每季度自动续费”的信息。经过反复对比,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尝试后,唐先生才发现,点击“1元试用七天”付款时,支付过程中有小字体的“支付说明”显示“前两周1元每周,后续40元每季度自动续费”,但整个支付过程几乎是一闪而过,且有部分字体还被遮挡,让用户很难注意到。
“全是套路,用‘大字’吸引眼球,用‘小字’表达更重要的信息,然后在视觉上进行移花接木。”唐先生说,这是赤裸裸的欺骗。
受访专家认为,商家通过含糊不清、不完整的表述诱导消费者在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看到的合同条件与跳转页面之后的合同条件不一致,而且合同条件作为格式条款,其核心内容在被遮挡的情况下一闪而过,让多数消费者无法看清,难以引起注意就直接进入付款页面,消费者没有时间了解实际条款,有欺诈消费者之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天凡说。
山东枣庄的张女士则被“免费试用”APP扣了198元。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自己想使用一款APP的“拼图”功能,APP的页面显示“3天免费试用,198元一年,可随时取消”。可她刚点试用,就被直接扣款。
后来她才想起,自己半年前也曾使用过该APP的“免费试用”功能,当时她使用该APP拼了一张图,之后马上取消了该服务,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
“3天免费试用,这个‘3天’怎么算?是用一次就算3天,还是可以叠加计算?”张女士翻阅该APP使用协议,里面没有任何关于免费试用的解释条款,她想找客服协商退款,但在APP上根本找不到客服电话,仅可通过邮箱、吐槽箱提供意见建议。
记者打开服务协议看到,规则中写明“会员一旦购买成功,表明您已经使用了该商品”。
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该APP名称,有关该APP客服不作为、没有客服的投诉有163条。
“商家未能尽到提示义务。因为消费者对于点击‘试用’与‘订阅’的意思表示是不相同的,‘订阅’时表明消费者正式缔结了合同。商家应该对‘试用’和最终‘订阅’设置不同的链接,在消费者点击‘试用’已过试用期时,商家应当进行明确提醒。”王天凡说。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