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贩卖悲伤、编造家庭和社会矛盾、针对热点新闻发布不实信息等造假短视频不时出现。专家建议,明确短视频摆拍的法律界限,同时平台要加强自我监管。
(据3月29日《沧州晚报》12版)
很多人制造假视频,是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误导公众,还冲击社会信任基石,损害公共利益。
首先,假视频制造者通过夸张或虚构的悲惨故事,消费观众的同情心,以增加分享和观看次数。然而,这种“悲伤买卖”不仅扭曲了人们的认知,还对那些真正处在困境中的人造成伤害,使人们对于真实悲剧的反应变得麻木或怀疑。
其次,制造家庭和社会矛盾的假视频,通过描绘极端不真实的冲突场面,煽动对立情绪。它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剧了分歧。这种夸大社会问题来吸引流量的行为,使得观众在没有获得充足信息的情况下形成观点,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判断。
而针对热点新闻发布不实信息的假视频尤其危险,因为它们往往在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最高时散布,影响巨大。这类视频通过伪造事实、歪曲真相,误导公众,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名誉损害和精神损害。
想要铲除假视频滋生的“土壤”,平台需负起责任。相关部门明确规定,对于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演绎的内容,平台应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平台要强化对短视频内容的甄别,给虚构情节的视频贴上“明白签”。
法律也应及时介入,对虚假内容的定义进行清晰界定,明确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此外,对于受众来讲,也应该注意防范,提高对虚假短视频内容的“免疫力”。如果受众都能自觉抵制虚假视频,那假视频泛滥的现象就会大为改观。
同时,短视频制作者也要明白,制造虚假视频不仅有违诚信,还会触犯法律。短视频制作者只有坚守法律、道德底线,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不侵犯他人利益,才能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