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12版:12

“吾与亭”的故事

■赵华英

在明清时代的河间府,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吾与亭”。明代万历年间,有位叫张问明的官员,到任河间知府。地方官员事务繁忙,张问明身为一方“太守”,不禁深感“案牍劳形”之累。他时常想,若是挑个天清气爽之日,与宾客郊游一番,也算一大乐事。

到任的第二年,张问明在公务之暇,约了几位友人,到河间府城之外寻芳问古,顺便了解一下本地的风俗人情。众人骑着马一路走来,就到了府城南门外的河堤之上。远远望去,春光明媚,水景怡人。走着走着,发现一处一亩多的空地,南面与清水相连,以北则草木丛生,绿植成荫,大家纷纷提议:此地若修亭一座,必定是美景无双。

对于修亭建议,张问明深以为然,马上筹集资金,请人在此修建了一个小亭子。亭前建牌坊,亭后建屋宇数间。不到一个月,亭子就建成了。落成那天,宾客前往参观。酒至三巡,有人建议张问明:“昔日欧阳修任滁州太守,醉翁亭因其成名;苏轼任职凤翔太守,以志喜亭闻名。如今张太守任职河间古郡,该给亭子取何名以留后人?”

张问明思量再三道:“不妨就叫做‘吾与亭’,各位以为如何?”古代亭台楼阁,命名讲究文气,每一词一字皆非偶然为之,定有出处、典故,内中往往契合儒家经典,提示修身重德之深意。“吾与”二字出自宋代理学名家张载的《西铭》,里面有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意是人类万物皆为天地所生,无论皇帝、官员还是百姓,人与人之间的爱,都要像同胞手足一样。

张问明感慨地说,拥有“瀛海”美称的河间,据守京城之南,好比古时的“三秦通衢”。“就任知府以来,河间府政务清平,哪里是我一人之功,实在是各位官员恪尽职守、各负其责,才会有百姓安居乐业。”

感慨之下,张问明手书《吾与亭记》一篇,立志与同僚“夙夜靖恭”,让河间府的百姓共享太平;假如这座亭子也能够跟醉翁亭、志喜亭那样传承后世,成为河间府的名亭、名景,也算是一大幸事。

让张问明可以欣慰的是,“吾与亭”在河间的确兴盛了数百年之久。因为清代官修地方志《畿辅通志》中关于河间府的名胜,仍然记载了“吾与亭”。可见到了清代,吾与亭仍是河间府城颇有影响的著名景点。张问明这篇《吾与亭记》,也收入乾隆版《河间县志》。

物换星移一瞬间,转眼沧海变桑田。张问明时代的河间故事,早已消失于历史的尘烟里。现在的河间城南,“吾与亭”也难以找到踪迹。唯有“吾与”背后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在滋养着河间古郡的人民。

2024-02-29 ■赵华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0343.html 1 “吾与亭”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