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食“公摊面积”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在包装上使用“障眼法”,设计一些凸槽、遮挡等,给零食营造出包装大、容量多的错觉,被网友们戏称为零食“公摊面积”。
(据2月9日《沧州晚报》11版)
一盒威化饼只有5块,全靠里面的塑料盒“撑门面”;整箱牛奶仅有5盒,剩余两倍的空间用纸板填充……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一些商家使用“障眼法”,让消费者误以为零食“很值”。
零食“公摊面积”越大,意味着零食不必要的包装越多,浪费越多。零食“公摊面积”增大的背后,是商家的趋利之心在作祟。这不仅直接增加了零食的包装成本,抬高了零食售价,加重了消费者的支出,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除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过度包装也误导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实际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治理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专门修订了相应的法规,做出了明确规定。因此,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是有法可循的。
市场监管部门应严格执法,强化监管,加大抽检和执法力度,依法惩治零食过度包装的行为,提高不良商家的违法成本,倒逼商家自觉给零食包装“瘦身”。同时,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零食,让“公摊面积”大的零食逐渐失去市场。
零食“公摊面积”越大,越唤不来“回头客”。商家应尊重消费者权益,提供真实、准确、清晰的产品信息。只有在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上多下功夫,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而赢得长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