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金星
相传,隋炀帝非常喜爱柳树。大业元年(605年)京杭大运河凿通以后,隋炀帝为了欣赏两岸景色,诏令百姓在大堤两岸广植柳树。每栽活一株柳树,钦赐细绢一匹,并御封柳树姓“杨”,故柳树亦称“杨柳”。而遍布柳树的运河大堤被后人称为“隋堤”。“隋堤烟柳”成为一大景色,后人借“隋堤柳”咏叹朝代兴衰更迭的诗词文章繁多。
植柳不只为赏景
柳树的外形十分漂亮,一年四季皆成景色,为大运河沿线造就了风格不同的“柳”景。
如我市城区“鲸川八景”之一的“沙堤风柳”,“乾宁八景”之一的“神堤烟柳”,“吴桥八景”之一的“城柳拖烟”,“静海八景”之一的“长堤翠柳”,北运河香河八景之一的“十里烟柳”,“通州八景”之一的“柳荫龙舟”等,不胜枚举。每处“柳景”皆有大量诗词传世。其他地域河流堤防也多有“柳景”,如德州齐河县黄河大堤有“官堤荫柳”、白洋淀千里堤有“长堤烟柳”等。
沿运河两岸一路行走,会发现柳树成行,其中不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柳树,景色十分优美。我市市区百狮园附近等地仍能寻觅到“鲸川八景”之一的“沙堤风柳”景色。
那么,古人种植柳树真的是为了欣赏景色吗?其实不然,这是古人的治水智慧和重大发明之一。古人在大堤上植树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水利工程,即为了防护堤防——固堤护堤和防汛抢险,只是无心插柳柳成“景”而已。
许多与自然相协调的治水措施,是世代运河子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沧州人和一条伟大河流的共同叙事,不只体现了古代北方运河治理的高超水平,也是对世界水利文化贡献的中国智慧。
植柳护堤的方法由来已久
其实,河堤植树的传统不是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期才开始的。据史料记载,战国时就有关于堤防管理的办法:种植乔木和灌木以保护堤防。
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堤防植树的规定。京杭大运河凿通时,隋炀帝采纳翰林学士虞世基的建议,在两岸河堤栽植了大量柳树,“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目的是用柳树根系护堤,其次还可以为行人提供阴凉,为羊群提供食物,而不是单纯为了赏景。
宋时期的汴河是中国大运河的一段河道,植柳也是为了加固堤防。
金元时期,也采用植柳固堤之法巩固运河堤防,而且“栽植柳榆”是当时都巡河官的主要职责之一。金世宗时,户部员外郎刘玑就建议“河堤种柳,可省每岁堤防之费”,也说明柳树除了固堤外,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明嘉靖时期,治河名臣刘天和总结黄河治理经验,始创了“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的“植柳六法”以固护堤岸。其中,前三法可护堤,以防涨溢之水,后三法则用于抵御倒岸冲堤之水。当时黄河两岸遍栽高柳、卧柳、编柳、低柳、深柳。“植柳六法”对后世治水影响很大,至今还具有实践意义。
植柳可固堤护堤、防汛抢险
植柳在治河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首先是树木的“固堤护堤”作用。古人很早就摸索到在大堤上植树种草,用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防止洪水和雨水冲刷的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广泛采用植物护坡的原理来治理河道。
那为什么大堤上植树以柳树为多呢?首先是柳树除了它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性外,成活率高、耐旱耐涝、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等都是它的优点。由于柳树根系长且密,其深扎堤内,交织成网,可固定土壤,防止水流冲刷。
其次,柳树容易栽种。其他树木栽种时需要保留足够的根系,而柳树只需砍一段柳枝插到河边或坑边就可以成活,且成活率高。据说如果柳枝插倒了就会长成倒栽柳。相传,沧县捷地闸的大柳树“狮吼柳”就是当年乾隆皇帝南巡经过捷地时栽下的。乾隆皇帝下龙船登岸,大臣递了柳枝做拐杖。上岸后,乾隆随手将柳枝插到地上,随后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不管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柳枝插地上就能长成大树肯定是真的。
再者,耐涝也是柳树的一大特征。一般的树木如沧州一带常见的洋槐树、国槐树、杨树、榆树等都不耐涝。树木泡水时间长了很容易死,而柳树常年浸泡在水中也不会死,且水面和树身接触的地方会生出茂密的气生根。可用于护堤、固堤。
再说柳树的“防汛抢险”作用。由于运河在汛期受涨水影响,河岸和大堤很容易受洪水、风浪冲刷。尤其是在沙土土质地段、弯道顶冲河段很容易发生坍塌、决口等险情。在没有推土机、挖掘机等任何机械设备,也没有编织袋、土工布、铅丝石笼、钢管等现代抢险材料的古代,“打桩挂柳”就成了主要的防汛抢险手段。
挂柳是上千年来一直使用的一种防汛手段,主要是用于防止水流和风浪对河岸、堤防的冲刷。这个方法就是将粗细合适的柳枝或柳树连树干整体砍下,树梢朝下用粗绳固定在岸边的木桩上。数十根柳树排成排,由于柳树枝紧密且柔软,韧性强,不易折断,防冲防浪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