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乡村,已近黄昏,能闻到空气中有淡淡的烟火气,远远就看见鱼鳞瓦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母亲早早就在为我生火做饭了,我不禁心头一暖。“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最美的风景在乡村,最惬意的事儿是回家吃母亲做的饭菜,幸福地品尝乡村烟火气。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乡村的烟火气,是一家家升腾,一点点弥漫开来的。亲人闲坐,灯火可亲,围炉夜话,慢慢氤氲成一幅古朴淡雅的乡村写意画。
每个离家的游子,从离家的那一刻起,从看不到乡村的烟火气开始就有了淡淡的乡愁。这种烟火气的基因是从小就种下的,在出生的小乡村,在呱呱坠地的小院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熟悉的烟火气,普通的食物,熟悉的味道,喂养我们一天天长大。乡村的烟火气,从一个人出生就种进了味蕾之中,深深烙印在一个人的体内。
辛苦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到了冬天,终于闲了下来,慢了下来,开始了他们的猫冬生活。出个好日头,他们就相约似的,寻一处背风的墙根处,聚在一起晒太阳,拉家常。勤劳惯了的妇女们,人闲手闲不住,会在向阳的墙根下织毛衣,或纳千层底,做一家人走四方的平安鞋。
有时,他们还会端着饭碗来到墙根处晒暖儿,人人碗里少不了几块油亮的腊鱼腊肉。他们用亲切温暖的方言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喜事,说些相互宽心体己的话。他们说话的声音和方言俚语里带着乡村浓浓的烟火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
乡村的烟火气息,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语言的土气。那些熟悉亲切的方言俚语,是传承千年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每一个村民的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安定温暖。
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里,人们互相知根知底,家家鸡犬相闻,哪家厨房冒烟,就彼此知道吃的什么好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平常烟火生活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