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春是江西人,今年43岁,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
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为改善港口作业设备性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能工巧匠”“沧州市金牌工人”等荣誉。
汪大春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水运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煤港不起尘”
2001年,汪大春来到黄骅港。初到港口,他对输煤港口的印象是黑灰色的。到处都是一层煤灰,他迫切想改变当时的状况。
多年来,如何推动设备清洁生产,实现“煤港不起尘”,成了他和同事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翻车机一直是煤尘污染的“重灾区”,是造成起尘的关键点。面对这个“老大难”,汪大春经多次试验发现,当底层漏斗洒水量为作业量7‰时,抑尘效果最好。根据这一点,他发明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在翻车机底层通过洒水抑制煤尘的产生,解决了流程煤尘问题。这项创新获得了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获国家6项发明专利。
不断创新
从此,汪大春在保护港口环境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思维越来越开阔,创新也越来越多。
汪大春很爱琢磨,工作中时常会冒出一些新想法,并且乐于动手尝试。
2010年,黄骅港三期工程启动。在三期工程前期可研和初设过程中,汪大春跟项目组同事们反复研究、论证,在国内首创了码头双侧靠泊装船作业技术。
这样一来,他们充分利用船舶等排水时间,不仅节约了码头建设费用,也提高了装船机利用率。
这个高效率装船系统技术项目获得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解决煤尘二次污染问题,汪大春和同事们研究设计了一个粉尘处理车间,将堆场、道路、码头、皮带沿线等各处收集来的粉尘和排水沟里的煤泥,通过搅拌器将煤尘与水均匀混合,经压滤机压榨成煤饼,再将收集起来的煤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这样不仅避免了二次污染,每年销售煤饼也给公司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建设者和见证者
经过这些年的锤炼,汪大春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取料机司机,转型为技术员,并迅速成长为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已是行业内的技术“大拿”、港口设备的“医疗专家”。
在无数个像汪大春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黄骅港也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实现了“运煤不见煤”“运煤不起尘”。黄骅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港区风光,也成为我国煤港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汪大春不仅是黄骅港煤炭港区的建设者,也是渤海新区由盐碱荒滩变成绿廊花海的见证者。
“不仅港区变化大,整个渤海新区也越来越好。这里,不仅有我热爱的工作,还有我的家。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这里生活,下一步,我打算把老人也接过来。”汪大春说。
汪大春在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时刻践行着工匠精神,为国家能源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着力量。
沧州骄傲
沧州骄傲
候选人事迹展示①
候选人事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