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如何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持续构建养老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推进医养结合,让老人养老有“医”靠,养老变“享”老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人最爱的“打卡地”
上午9点多,在咸安区长安社区新华清苑小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拉着家常,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
每天早上,许多在附近居住的老人将孙辈送到学校,再买完菜,就陆续来到这里。这里每天开放,可为老人们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讲座、居家养老政策咨询等服务,逢年过节还组织老人一同开展庆祝活动。
在这个中心,记者看到,一楼大厅充当了“小超市”,里面摆放着各类日用品、农副产品,方便老人就近购买。二楼是社区老人活动的“大本营”,有练歌室、娱乐室、休息室等;老人若是累了,还可以在舒适的床铺上午休或享受足浴。
“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和姐妹们唠唠嗑就行了。”75岁的晏金娥说,她独自一人生活,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打卡”。
咸安区民政局党组成员黄辉宇介绍,这栋日间照料中心属于公共服务用房,小区业主共同拥有产权。2020年改造后,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是专门为居住在小区及周边的老年人设立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这里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非常切合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
社区嵌入式康养中心:家门口的养老乐园
在长安社区,悦华长安康养中心同样办进了社区老人的心坎里。
这家康养中心位于长安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整个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外观显得十分气派。与常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同的是,这里集特色照护、医疗康复、便民服务为一体,配有专业医疗团队照料老年人。
据介绍,康养中心三楼特设“老小孩成长中心”——认知症照护专区,可为有照护刚需的家庭缓解照护压力。卫生服务站就在一步之遥的地方,老人们平日取药、看病也很方便。
与此同时,中心内设有棋牌室、亲子活动室、手工室等功能区域,还开设了剪纸、涂鸦、手工制作等娱乐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文娱表演等多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悦华长安康养中心自今年9月底开始正式运营,目前接待有4位失能老人。朱从华老人是这里的第一位“客人”。因家族遗传疾病,上了年纪后,朱从华的小脑功能开始失调,行走困难,从此坐上了轮椅。朱从华的家距离悦华长安康养中心只有几百米,得知中心运营的消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住了进来。
“护理员随叫随到,把我当家人一样照顾。”朱从华缓缓地说。有时,她想家了,康养中心还会专程将她送回家去。
“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意味着老人不必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黄辉宇介绍,这种创新养老模式,集中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的优势,有效解决了群众接送、跑腿的难题,俨然成为老人们家门口的养老乐园。
公建民营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变“享老”
“这里就像家一样,我享清福啦!”自从今年7月住进咸安区社会福利院,76岁的杨开健老人没有回过一次家。
咸安区社会福利院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距离市中心城区仅约1.5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设有医养床位294张。政府投资建好后,交由养老服务公司运营,面向全社会收住失能、半失能及其他有需求的老人。
福利院共有三栋综合大楼,分别用于医疗服务、行政办公和老人个性化养老等。记者采访时,杨开健正乐呵呵地和室友晏国和一起在活动室下象棋。杨开健患帕金森疾病十余年了,退休后,由于女儿难以时时陪护,他主动住进了福利院。他表示,他的退休金足够支付每月3000余元的护理费用,每天做做室外活动、唱唱歌、下下棋,非常惬意。
77岁的晏国和是今年8月住进来的。原本对离家居住还较为抵触,现在也改观了,“吃得好、住得好,一切都很值得。”
数据显示,咸安区常住人口60.8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两成;全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2080余人。近年来,咸安区通过新建、改建、改造、资源共享等方式,夯实医养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