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第10版:10

莫让“以租代购”沦为骗人的噱头

本报评论员 韩 强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商机的不断涌现,共享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互联网租赁平台也随之大量出现。其中,手机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以“低月租”为噱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的需求。以“低月租”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实际上却隐藏着环环相扣的套路。

(据12月13日《沧州晚报》6版)

每月只需要支付一杯奶茶的钱,就可以拥有最新款的手机。这样的“大饼”,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谓诱惑十足。于是,不少人选择“以租代购”,来满足当下的需求。

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以租代购”的本意是为了让消费者可以用上“超额”新款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频频出现到期续租加价、折损费过高、买断价高于市场价,甚至出现了手机为“翻新机”等乱象。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商机的不断涌现,共享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部分租赁平台却将其错解、念偏,“以租代购”成为了个别商家违法违规生财的新噱头。

而在“以租代购”中,验收手机、折损费定价、违约赔偿等环节完全由平台和商家决定,这是市场销售中典型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置身其中,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人们不禁发问,这样的经营模式本身是否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而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任由其无序生长,恐怕将会对市场造成更大的破坏。

对于伴随“以租代购”出现的种种弊端,有关部门应及时发出风险警示,揭示其背后暗藏的隐患;加强对互联网消费行业的监管,出台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用以防范可能出现的纠纷;对于涉及的定价、赔偿等相关环节,则需由第三方介入评判。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进一步认清“以租代购”这种模式是否适合自己,树立量入为出的观念,理性消费,谨慎选择。如果使用“以租代购”的模式,则尽量选择信誉度好的平台,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便维权。

2023-12-15 本报评论员 韩 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2120.html 1 莫让“以租代购”沦为骗人的噱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