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
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越长大,越明白,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
一段好的关系,即使生活充满苦楚,也会彼此滋养,使双方越变越好。
1
无需多言,却懂你心
刘震云说过:“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人海茫茫,我们每个人都在找寻一个真正懂我们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即使生活琐碎枯燥,也能从心底里开出欢喜的花。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女诗人。她15岁时,不幸因骑马摔断脊椎,医生凭借多年经验,断言她会瘫痪。从那以后,她愁容满面。
她39岁时,青年诗人罗伯特寄给她的一封信,使她逐渐走出了人生低谷。有一次,罗伯特读了芭蕾特的一本诗歌集,从文字中感受到了她心里的苦楚,便按捺不住对她的怜惜,写信给她:“亲爱的芭蕾特小姐,你那些诗篇真叫我喜爱极了,我爱极了你的那些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这使芭蕾特也喜欢上了这样一位知己。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一共通了574封信,一页页洋溢着温暖与真情的文字,让芭蕾特克服了心理障碍,从抑郁的泥潭中爬了出来。她还通过康复训练,在瘫痪几十年后重新站了起来。
那些生命中最无助的时刻,多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安慰。人生不过一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
不常联系,时常惦记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不常联系,但感情从来都不会因此黯然失色。平日里各忙各的,但也不曾把对方遗忘半分,一句好久不见,就像回到了从前。
在大诗人苏轼众多的朋友中,文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苏轼在陕西凤翔任职时,文同途经凤翔慕名前去拜访苏轼。
等到第二次见面,是熙宁三年,文同应召回京,终于有机会和苏轼同朝相处。他们经常对坐两面,喝酒、品茶,饶有兴致。
一年后,文同任洋州太守,从此远离京城,但两人没有让这份情意变淡。
有一天,文同和妻子一起去观竹,晚饭也仅有竹笋下饭。夫妻俩正吃着饭,突然收到苏轼的来信。
苏轼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了一首诗: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意思是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
读完这首诗,文同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感叹道:“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各奔前程。但曾经的情谊就像深藏的酒,时间越久,就越香醇。
偶尔想到有关他的事情,都会抿嘴一笑。
这世间最好的感情,不一定朝夕相处,但见与不见,思念只增不减。
3
难时陪伴,苦时不弃
常言道,“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
一个人只有遇到事了,才会知道谁对自己真情,谁对自己假意;一个人只有落难了,才会知道谁会雪中送炭,谁会视若无睹。
团团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刚上大学时,家里给的生活费根本不够日常花销。室友周舟看出了团团的窘境,却没有戳破。
每到周末,周舟就会邀请团团到她家玩。而周舟的妈妈,则会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团团。
后来,团团工作不顺利,婚姻又遭背叛。但周舟一直陪在她身边,安慰她,开解她。
最好的朋友,不会在你遇到困难时离你而去,而是会在你身边默默陪伴,与你共渡难关。
4
真心欣赏,全力成全
朋友就像一杯温开水,没有奶茶的浓郁,也没有果汁的酸甜,但每当喝下去,总能温润心脾。
演员王劲松和傅彪因戏结缘,傅彪觉得王劲松既有灵气,又肯吃苦,便劝他去北京发展。然而王劲松觉得自己不了解北京的行情,还要四处去求戏,他实在是拉不下脸来。
戏杀青后,傅彪回到北京,实在不想让这么好的演员就这样被埋没。于是打电话给王劲松:“你来北京,我帮你。”
因为这句承诺,王劲松来到了北京。傅彪带着他在不同的剧组来回穿梭。
一个懂得欣赏你的人,会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事事贬损你,时时打击你。所谓知己,不过是互相了解并彼此欣赏,互相滋养并彼此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