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馒头,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它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面食之一。在海兴县高湾镇后良章村粮心旱碱麦体验馆,用旱碱麦面粉制作的长寿馍,远近闻名。
盐碱地里飘麦香
“盐碱地”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干旱和贫瘠,但在海兴县的盐碱地上,却种出了一片片金黄的麦子,这就是旱碱麦。
旱碱麦是冬小麦,秋天播种,隔年芒种时节收获。经过寒冬的洗礼,收获时,它的籽粒饱满、光泽莹润,磨制成的面粉粉性松散、不粘手、韧性强、耐蒸煮,可以制作成美味的面花、馒头、吊炉烧饼、手擀面等。
而美味的长寿馍,正是采用旱碱麦磨制成的面粉制作而成的。相比普通的馒头,长寿馍的口感更筋道,麦香更浓郁。
长寿馍的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了后良章村,探寻长寿馍的故事。
据悉,自晚清年间起,后良章村的长寿馍张氏制作艺人多达数人,附近村的村民,每逢过年过节都会专门邀请他们前去指导制作。到了第四代传人时,张氏艺人还建起了馒头坊,长寿馍卖到了天津、北京一带,远近闻名。河北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金作为张氏后人,在他的申请下,良章长寿馍成为了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冒着热气的蒸笼一掀开,一个个蓬松白净的长寿馍映入眼帘。扑鼻的麦香让人顾不得烫,拿起一个,掰上一块放入口中。入口先是被松软的口感惊艳到了,再嚼上一口,唇齿间就充满了麦子的香甜,闭上眼,仿佛能感受到阵阵麦浪。这就是长寿馍的魅力。
长寿馍又叫长长饽饽、长长馒头,是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必备的礼物。据说,在条件艰苦的年代,村民们每人每年只能分到少量的小麦口粮。平时舍不得吃,等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临近,人们就把不多的小麦磨成面粉,几家几户合在一起,请个长寿馍制作师傅,每家再出个壮劳力,师傅掌握着制作方法,壮劳力负责用压杠压面,相互帮忙蒸馍。屋里欢声笑语,屋外热气腾腾,做出来的馍舍不得吃,留到过年招待客人。直到今天,每逢喜事,主人都会将毛巾缝制的口袋里装上长寿馍回赠客人,寓意长长久久。
那么,长寿馍和普通的馒头,有哪些不同呢?
张宝金告诉记者,良章长寿馍的制作过程不用发酵粉,只需把上次做馒头发酵好的面团留一点作面肥,再加入面粉、水和成种子面团,过夜发酵。第二天早上在发酵好的面团中加入水、碱、新鲜面粉,和成主面团,再进行分割。然后多人配合,用木杠子反复压制面团,将面手工揉成12厘米-15厘米长、4厘米-5厘米粗的圆柱体,再进行醒制。
最后,在大锅里放上带格子的木制蒸笼,将醒好的面团放入格子中,经过蒸制,一锅香喷喷的长寿馍就出锅了。张宝金说,用木杆压制面团,是为了将更多的干面粉压入面团中,这样能形成更加筋道、有嚼劲的口感。
张宝金说,他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片旱碱地上的金黄麦浪,尝到这香甜松软的长寿馍。
店址:沧州市海兴县高湾镇后良章村南、辛霞路西粮心旱碱麦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