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一把菜刀,用了没多长时间,刀口又钝了,切起肉来煞是费劲。妻子皱着眉头说:“这都已经是第5把刀了,总不能刀口一钝就去买把新刀吧?这几年怎么就没有磨刀的了呢?”
我也纳闷,几年前,我们这小区里偶尔还能看到个磨刀的,生意特别好,一听那吆喝声,家家户户都拿着自家的菜刀来请他磨,可这两年,磨刀人不见影了。
小时候,最熟悉的吆喝声就是磨刀人的吆喝,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穿街走巷的磨刀人来了。吆喝声渐行渐近,如果突然间不吆喝了,那就是来了生意。再侧耳细听,就能听到附近的磨刀声。
过了几天,正当我准备奉妻子之命,扔了家里那几把旧菜刀,再去超市买一把新刀时,忽然听到久违的磨刀人的吆喝声。打开窗户一瞧,还真是个磨刀的老人扛着条磨刀用的板凳,踽踽独行。喜出望外的我赶紧叫住磨刀人,然后拿上几把要磨的刀,下楼交给他。
磨刀老人放下板凳,扎上条沾满锈水的旧围裙,先把待磨的菜刀用木楔子斜斜地在板凳的一头固定紧了,再掏出一个专用工具,动作麻利地磨了起来,过一会儿就蘸些水再磨……这一系列眼熟的磨刀工序,幼年时,我站在母亲的身边不知看过多少遍,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能看到。
趁着等待的时间,我和这位磨刀的老人聊起来。老人说他已经70多岁,磨刀这一行干了近60年,也快干不动了,身体好的时候才出来一趟。平时,他都待在家里,因此,今天磨一把刀,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你瞧这板凳。”老人指指自己坐着的表面坑坑洼洼的板凳说:“这还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我祖上一直做磨刀的活儿,到我这一代以后,就没人干了。我儿子做木工,孙子学的是电工,都不肯磨刀。”老人叹了口气,继续磨刀。
老人告诉我,如今这生意不太好做,大家日子都好过了,一把刀或剪子也就十来元钱,不好用了便扔掉再买新的,谁还会等磨刀的来磨啊?这城里原先还有十几位磨刀的,没有比他岁数小的,前几年又去世了几个,现在,能出来磨刀的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不到一个小时,5把刀都磨好了,钝了的刀刃重新变得锋利无比,刀的两面则亮光闪闪。老人手艺真好,果然是个磨了几十年刀的老磨刀人。
我拿着5把刀回家,闻听身后又传来磨刀老人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忽然间,我觉得这熟悉的吆喝声是那么亲切,似乎又让人回到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平静而温暖的年代。世易时移,还有多少人会记得那些旧事物呢?我在心里对磨刀老人说,谢谢您,磨刀人,我们会记着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