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沧州经济开发区行政执法协调联络办公室绿化科拆除了开发区内公园绿地周边围栏,将约3万平方米草坪打造成“共享绿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见绿、亲绿、享绿”。
(据9月2日《沧州晚报》3版)
绿草青青,相信很多人都有与之“亲密接触”的冲动,但爱护绿地“禁止踩踏”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我们与公园草地保持距离的“守则”。眼下,这一公园绿地的管护模式悄然发生变化。
今年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沧州经济开发区拆除了公园绿地周边围栏,开放3万平方米草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绿色。
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首先满足了市民亲近自然的需求。人们可以在公园草地上奔跑玩耍、放风筝,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它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空间、娱乐方式。市民可以在草地上搭建帐篷、野餐、露营,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娱乐需求,增加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另外,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也是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体现。这表明城市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质的服务,增强人们对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认同感。
然而,绿地开放共享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服务能力和引导能力。开放共享后,公园绿地的使用人数和活动种类都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也会相应提高。
首先,管理者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和安全措施,确保市民在使用公园绿地时的安全和良好秩序。
其次,管理者需要增加维护和保洁的力度,确保公园绿地的良好环境卫生和景观质量。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市民爱护环境的意识。
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增强了市民的“绿色幸福感”。这样的“小事情”改善的却是“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