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孩辰辰(化名)每天都要吃治疗强迫症的药物。“杭州市强迫症诊疗中心主任唐文新千叮咛万嘱咐,药不能随意停,维持药物治疗很重要。”
一年前,升入高三后,辰辰每天都处在高压之下。有一天,他早上醒来,“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播放歌曲,有词有曲,很清晰,就像专辑在循环播放。”
自己既不是歌迷,也不喜欢追星,怎么突然就“上头”了?
从疑惑到痛苦,只要早上一醒来,辰辰脑海中的“播放器”就自动开播,即使是上课或考试中也不会停止,严重影响了学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父母的陪同下,他找到了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四科、杭州市强迫症诊疗中心主任唐文新。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辰辰的学习和生活回归正轨,每天大约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还能感受到脑海里的歌声,就当放松了。今年6月,辰辰顺利参加了高考,且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人群中的强迫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音量一定要调到双数;总怀疑门没锁上,要检查几遍;瓶瓶罐罐要按照颜色或者大小排序……
事实上,这些行为无伤大雅,在生活、工作和社交中起不了涟漪,反而从侧面印证了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某些事情中甚至需要这样的“一根筋”。
真正的强迫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多达60多种强迫现象,大部分都匪夷所思,超乎想象。
2 一年间,脑海里全是不雅画面
从事强迫症临床研究与诊治15年,唐文新倾听了无数个“天马行空”的案例,也探究了其背后深藏的根本原因。
18岁的江苏苏州人浩浩(化名)十分消瘦,且精神萎靡。本是最好的花季,同龄人有正常的学习和社交,但他最近一年却害怕得不敢有任何社交。
一年前,他被社会人士带去看“成人片”,自此之后,他脑海里经常不自主地反复浮现那些不健康的画面,折磨了他很久。因为父母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找什么科的医生求助,所以耽误了治疗。后来,他找到唐文新。唐文新发现,这是一个以强迫性回忆为主要表现的强迫症患者。经过两个多月规范、足量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后,浩浩“重生”了,“大脑变得清净了”。
“那些不自主的强迫思维反复在脑海里出现,大多伴有强迫行为。患者也想克服,但无法控制,十分痛苦。”唐文新说,最常见的是清洁型强迫症,表现为过分怕脏、反复清洗、回避人际交往,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这方面的病人越来越多。
三年了,浙江宁波人齐齐(化名)不学习、不工作,整天宅在家里,慢条斯理地生活着,但她的大脑飞快地运转着: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1+1为什么等于2?这个字怎么写都不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被她反复质疑,走不出来。
疫情期间,齐齐的这种执拗更严重。她反复洗手、消毒,单是洗脸、刷牙、梳头就要两个多小时,洗澡要三四个小时。经过问诊、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和临床评估后,她被确诊为重度强迫症。
像齐齐这样“爱”洗澡的患者还挺多,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洗一次澡必须用完3瓶沐浴露,甚至有人可以24小时待在卫生间里洗……就算皮肤洗破了,也不能阻止他们的这些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对“三”极度“过敏”的:周三不能出门,第三件衣服需要扔掉……
唐文新介绍,根据国家最新有关强迫症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8岁以上成年人中,强迫症年患病率为1.62%,终生患病率为2.43%,儿童、青少年患病率更高。“这就意味着在杭州市范围内至少有数以万计的强迫症患者,可以说强迫症是十分常见的心理疾病。”
即使“常见”,但因患者顽固性的思维模式和顽固性的行为会伴随终生,强迫症也成了最难治疗的心理疾病之一。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强迫症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父母有强迫症病史者,其子女患病风险相对要高些;强迫性人格的影响,如过于小心谨慎、做事刻板不灵活、过于追求完美、敏感多疑等;童年创伤与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也会诱发强迫症的发生,还包括家庭成长环境与社会压力等。总之,诸多因素最终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失调,脑神经环路功能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强迫症状。
3 病症缓解75%以上即为临床治愈
因病症不同,治疗也是个性化的方案。
“并不是所有的强迫症状都需要完全纠正。”唐文新说。
对于程度较轻的强迫症患者,只要不对其造成明显的痛苦和不良影响,就可以通过心理行为自我调节来缓解症状。中重度的强迫症患者通常会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有的还会影响到家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需要加以重视。
目前,临床上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抗强迫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神经调控物理治疗。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对治疗的可接受程度及治疗偏好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由专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患者、家属组成的治疗联盟,共同努力,来帮助患者克服强迫症状。
其中,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效果非常明显。通俗点来说,就是患者越怕什么,就越要做什么,但这是一个逐渐加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唐文新收集了很多患者发来的暴露治疗记录,比如一名患者只要路过别人停放的小汽车时,大脑里就冒出想去拉开车门的冲动,以至于不敢靠近,不敢出门。唐主任就要求患者主动靠近小区内停放的汽车,并坚持从半小时到一小时,自己控制行动欲望,逐渐“脱敏”,直到不再害怕为止。
在唐文新的诊疗室里,能经常看到他对患者竖起大拇指。他说:“强迫症患者的一点点进步,都是内心做了巨大努力的结果,因此,鼓励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经过规范化治疗,强迫症的症状有可能缓解75%以上,这就是临床上的治愈。至于剩下的25%,只要不影响生活和工作,那就‘共存’吧。”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