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3年07月31日
第09版:09

“网上购课”骗局,该下猛药治治了

本报评论员 李晨光

“包教包会”“考试包过”“推荐兼职”……为吸引学员报名缴费,在线培训机构抛出一个又一个诱人的宣传语。在沧州,很多人网上购课踩坑了,他们花了几百元至数千元购买线上课程,学后却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要求退钱对方却一再推脱,有的甚至直接“失联”。

(据7月24日《沧州晚报》5版)

网上购课被骗,近年来屡见不鲜。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相似的骗局却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上当者疾呼:“网上购课”骗局,该下猛药治治了。

打开手机,各大社交平台各种付费课程的广告应接不暇。“考试包过”“推荐兼职”“快速拿证”“轻轻松松月入十万元”等宣传语很是诱人。名目繁多的课程吸引着不少用户下单,似乎付费后就能获取成功的捷径。

交上一大笔费用,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课程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好,想退费时却发现对方设置了各种壁垒。不学可以,退费很难。消费者大呼上当,想维权却无从下手。

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上当?还不是信了人家的套路。学习哪有轻轻松松的,赚钱哪有轻而易举的,想学本领却不想付出辛苦,一门心思只想走捷径,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上当后的维权也是一件难事。律师建议保存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但现实中鲜有拿回赔偿款的。毕竟对方对各种情况早有布局,消费者也付不起太多的时间成本。

所以,消费者要想不上当,首先还得自己擦亮眼睛,提高鉴别力,不轻信“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谎言。

要彻底根治这种“割韭菜”式的骗局,最终还要靠有关部门依法使用惩治手段。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更要加强对广告发布平台的监管。一旦培训机构出现虚假宣传的课程,平台发布方要负连带责任或主要责任。就如同消费者在商场中买到不合格的商品,应该投诉商场,而不用自己去找生产厂家。如此一来,平台方自然会严格准入制度,自觉对培训机构的广告内容进行监管。

多管齐下,相信网上购课骗局会有消亡的一天。

2023-07-31 本报评论员 李晨光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9339.html 1 “网上购课”骗局,该下猛药治治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