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9日
第12版:12

沧州历史上的科举人才

■立鑫 仲植

中国封建社会以科考选拔官吏的制度,从刘炫(隋经学家,隋河间景城人)等倡导“学校不宜废”征辟设科的隋代开始,至清末张之洞等建议“停止科举,推广学校”,绵延1300余年。虽然八股取仕是封建痼疾,但也是比较公平公正地进行人才输送的途径,在某些方面也证实着某地的人文兴隆。

沧州历代状元

古今沧州,人杰地灵,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河北省有史可考的状元有45人,其中沧州拥有8名。

唐代状元两人:浮阳人贾季邻,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状元;浮阳人贾稜,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状元,其与韩愈、欧阳詹、李绛、李观、冯宿等诸多名人同榜,因多为当世才子,时称“龙虎榜”。

金代状元三人:河间人王彦潜,皇统九年(1149年)状元;河间赵承元,大定十三年(1173年)状元;沧州人徐韪,金世宗朝末科状元。

元代状元一人:肃宁人魏元礼,至正二十年(1360年)状元。

清代状元二人:南皮人张之万,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年)状元;肃宁人刘春霖,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状元。

自永乐二年(1404年),沧州浴火重生,至光绪三十年肃宁刘春霖夺魁,恰好五百年整,这五百年间,沧州科举颇为鼎盛。

“明清任丘半朝官”

沧州诸县科名以沧县、南皮、献县、河间、任丘为盛,其中任丘科考中试者更是高居江北诸县之冠,曾有“明清任丘半朝官”之说,仅边氏一族就先后有29人中进士,以致“无边不开榜”长期成为科场佳话。

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烈日百炼,历经县、府、院试为秀才;乡试为举人,其中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后成为贡士,其中第一称会元;再经殿试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第一名则为传胪。通过这六种名目,便可稍稍窥见该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以及人才多少。

五百年来,沧州的第一个科举名人是盐山王翱(今属孟村),他是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传胪。据说,他的高中很幸运,因为主考官为了迎合即将北迁的永乐皇帝,特地取了王翱。永乐帝看到未来畿辅之地出了人才,非常高兴,专门召见王翱,赐以酒食,以示奖励。后来王翱不负皇恩,官至吏部尚书,人称天官王翱。

第二位科考名人是河间程敏政,他是成化二年(1466年)榜眼,官至礼部右侍郎,因赏识唐伯虎,被诬泄题下狱。

清代沧州科举人才多

清朝二百多年120次科乡会试,沧州总共出现了15名解元、4名会元、2位传胪、1名探花、2位榜眼和2位状元,大大超越了明朝。解元为:东光霍九锡、献县纪晓岚、任丘边方晋、任丘李步青、沧州井大源、吴桥方城、任丘边齐贤、青县董瀛山、盐山刘日萼、献县王题雁、南皮张之洞、任丘刘世骏、南皮张正堉、盐山刘若曾、肃宁王毓兰;会元分别为:河间李人龙、河间左敬祖、盐山王庆元、南皮刘有庆;两位传胪是交河王兰生、海兴华金寿;探花即张之洞;榜眼分别是沧州吕缵祖、沧州戴王纶;状元分别是南皮张之万,以及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见证者肃宁刘春霖。

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现象说明清代沧州科举人才之盛:沧州翰林在翰林院里直隶籍中的比例数。

康熙十八年的正式翰林,共有35名,其中江南十人,浙江七人,直隶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沧州的刘果实。而这一年的博学鸿词科录取了50名翰林,俗称野翰林,其中江南25人,浙江13人,直隶4人,沧州占了一个,是任丘庞垲。

康熙三十三年,直隶有3个翰林,沧州有盐山的赵尔孙;三十九年,直隶有两个翰林,有沧州戴宽;五十一年,直隶有两名翰林,沧州有献县戈懋伦;六十年,直隶有四名翰林,沧州有交河王兰生;乾隆七年,直隶有三个翰林,沧州有任丘刘炳……

这些科考名人中不乏真才实学者,后来成为乡里硕望或国家栋梁。纪晓岚、张之洞,人们耳熟能详,兹不多谈。左敬祖,入翰林,官至左副都御史。王兰生,博学多才,官至刑部右侍郎。张之万,历河南、江苏巡抚,浙闽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乃一代名臣……

清代沧州一州首选之人,要比一些省份还多。相较之下,沧州真不愧为京畿人才渊薮。 (据《沧州文史研究》)

2023-06-29 ■立鑫 仲植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5210.html 1 沧州历史上的科举人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