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在老家农村,到了晒麦子时,预示着紧张的夏收工作就快要结束了。
经过繁忙的割麦、碾场、扬场等工序之后,家家户户都把新麦子摊开在打麦场里,或圆或方,或大或小,这一片和相邻的几块紧紧挨着又相互补充,远看如铺展开的金色地毯,煞是好看。此时的庄户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脸上堆满幸福,抬脚动步嘴里都哼着秦腔。
那时晒麦子前要打开广播,收听天气预报。大清早,待红彤彤的太阳爬上山头,庄户人扛着长扫帚,把打麦场的角角落落都清扫一遍,随后眯眼瞧着升上来的太阳,再仰脸看看万里无云的蓝天,这才放心地进屋把堆在角落的粮袋子一袋一袋往外扛。
在打麦场的空地上,庄户人不紧不慢地解开袋口,随后提着袋子另一端,慢慢拖动,袋子里面的新麦子,决堤河水似的涌了出来。直到所有粮袋里的麦子全部倒完,人们就开始光着脚丫子像蹚水一样在麦堆里走动,把大的麦堆踢散了,再拿着木耙子拉或推。木耙子是专门晾晒粮食的工具,耙齿都是圆滑的木齿,这样搅动地上的粮食时,不容易刮伤泥地面。
成堆的麦子需要木耙子先搂开,再慢慢推开,像缝补丁一样,把厚的地方匀到薄的地方,直到把麦子摊开在打麦场上,庄户人这才丢了木耙子,转身回屋去忙别的事情。看场从来都是小孩子的任务。小孩子也准备好了,早就搬出来椅子和小板凳在树荫下,边写作业边照看场里的麦子。
中午的太阳,仿佛着了火,空气烤化了似的在眼前流动。孩子们写会儿作业,就要站起身,拿起木耙子,转着圈搅动着麦子,要把下层的麦粒翻上来,最好让每一粒新麦子都享受到阳光的眷顾。烈日炎炎,只一会儿,汗水就顺着孩子晒得通红的脸颊汩汩流下来。
看场的另一个任务,就是驱赶麻雀和家禽。成群的麻雀潜伏在树荫里或麦垛上,在孩子低头写作业时,神不知鬼不觉地落在打麦场里。等孩子发觉了,拿起笤帚跑过来,它们便呼的一声飞了起来。孩子们看到有几只鸡一顿一顿地走过来,只需大着嗓子高呼一声,就把鸡群吓走了,不过也有胆肥的,急急地跑来啄几口才肯离开。
如果是连续的好天气,晚上麦子就不用收回家,只需推成一堆,用塑料布盖住,方便次日继续晾晒。吃过晚饭,庄户人便抱着凉席、薄被子和枕头,来到麦堆旁铺展开,准备晚上看场。
夏日的夜晚,凉风习习,看场的大人三五成群聚在一块聊天谈笑,小孩子穿梭在麦垛间、麦堆间捉迷藏,欢快的笑声伴着麦香在空旷的打麦场飘来荡去。
蓝蓝的夜空繁星点点,场边的梧桐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唱着歌,那是多么惬意的乡村夏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