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第02版:02

“又是一个丰收年”

——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旱碱麦收割侧记

收获前,杨东进在麦田查看。 殷实 吴艳 摄

本报记者 孙崇旺 吴艳 张丹 李小贤

渤海新区、黄骅市仙庄片区麦田里,麦浪翻滚。昨天,一台台小麦收割机穿梭于麦田中。当收割机的储粮仓门打开的那一刻,金色“麦流”与杨东进的笑脸构成一幅丰收美景。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家的麦田,与他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对杨东进说:“祝你今年丰收!”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杨东进说。

麦子丰收,笑脸盈盈

今年风调雨顺,杨东进家的麦子长得格外喜人。杨东进今年52岁,可谓种地的老把式。对于今年的收成,杨东进很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那块麦田,杨东进昨日进行了收割。昨日下午,收割机开进地里。看着金色“麦流”从收割机中涌出,杨东进的笑意更浓了。

“总产量大约2150公斤!”最后一粒粮食从收割机吐出,杨东进说:“今年风调雨顺,麦子大丰收。”

杨东进笑了,后仙庄村的农民都笑了。86岁的后仙庄村村民李清坡也笑眯眯地坐在三轮车上,感叹着今年的好收成。

种了70年的地,李清坡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虽然现在年岁大了,但他仍割舍不下土地。“现在都机械化了,用不了多少人工。孩子们忙,我趁着腿脚灵便身体硬朗,能多干点就多干点。”说着话,李清坡又和村民唠起了当年盐碱地粮食产量很低和如今的丰收满囤。

专家细说丰收原因

在麦田里,除了等待收获的农民,还有一脸兴奋的农技专家郭凯。

郭凯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视察时,郭凯曾向总书记介绍旱碱麦的品种和种植情况。

近一个月的时间,郭凯和农户一样期待着旱碱麦的丰收。得知仙庄片区旱碱麦开镰的消息,郭凯9日一早就赶到了麦田。

看着滚滚麦浪和饱满的麦穗,郭凯不由说道:“今年是个丰收年!”

丰收的原因何在?郭凯和等待收获的农户细聊起来:选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种植都是确保旱碱麦丰收的“神器”,加上今年风调雨顺,尤其是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几次降水非常宝贵……

据郭凯介绍,当地最早种植原始品种“小红芒”,亩产仅有50公斤;后来种上“冀麦32”品种,亩产量达到了150公斤。“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麦子易倒伏,会严重影响收成。历经多次选种与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3”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仙庄片区种的大多是“捷麦19”,今年的平均产量能达到亩产300公斤。

种植旱碱麦的收益账,农民算得很清楚:亩产300公斤,虽然旱碱麦比普通小麦产量少三分之一,但旱碱麦售价高出普通小麦的价格,还能省去不少灌溉等方面费用。

为何售价高?郭凯细数旱碱麦的好:吸收盐碱土里特有的矿物质,锌、铁、钾等微量元素丰富;全程只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施极少量的肥,口感好。经测定,加工后湿面筋含量达35%,出粉率约76%,属优质的高筋小麦粉。

旱碱麦是增收“金麦粒”

看着麦田里忙碌的收割机、喜悦的农户,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因为后仙庄村3000多亩旱碱麦,全部丰收了。

回想起当初因为旱碱地,地里的粮食产量低,种植的小麦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看看现在丰收的场面,刘玉锁发自内心地感慨:“科学技术不是闹着玩的。”

因为农业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麦种的不断升级,他们种的“捷麦19”已经能达到亩产300公斤,“一些特别好的地块甚至能达到亩产350公斤到400公斤”。

刘玉锁说,这对于农民来说,是实打实的好事,老百姓收益高了,心里更有底了,感谢党的好政策。

为了让村里的旱碱麦发展得更好,刘玉锁说,他们村已经和黄骅市一家食品公司进行合作。

这家公司是黄骅利用旱碱麦的龙头企业,制作的面花很畅销,如今在后仙庄建了分公司。

“这将解决村里2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刘玉锁说,村里一部分的旱碱麦,也将直接用到面花制作中去。

除此之外,刘玉锁表示,他们还计划对仙庄片区的旱碱麦进行商标注册,在村上建立面粉厂,促进旱碱麦产业化发展,要让曾经的盐碱地变成“增收田”,让旱碱麦成为农民的增收“金麦粒”,真正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23-06-10 ——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旱碱麦收割侧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3676.html 1 “又是一个丰收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