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新
早年,农村老家一带锔补匠人的吆喝声清脆悦耳,独具特色:“锔破锅……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声韵或悠长或短促有力。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村里的一些老太太、小媳妇们纷纷拎着待修理的旧损炊具走出家门,很快将锔补匠人围拢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些原本破烂渗水的锅碗瓢勺,被师傅锔补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街头常有的情景。刚需决定存在。锔补行当由来已久,过去物资匮乏,农家的一些瓷器、饭锅等生活用品坏了舍不得扔掉,于是,乡间锔补应运而生,受到农家欢迎。
走街串巷的锔补匠,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长者。他们围着深色腰布,有的推车,有的挑担,两侧装着炉具和风箱。一只木箱装满了钳子、铆钉、小锤及不同形状的锔子(钯钉)、铁皮、铝片等工具材料,箱子上还挂着一个贵重的家伙儿——金刚钻。
“金刚钻”由金属钻头和木制钻杆、手柄组成,钻杆与手柄以缠绕的皮绳相连。工作时,二者呈十字交叉,木柄来回推拉,带动钻杆正、反旋转,直至穿透物件,铆好锔钯。钻杆分“公”(摁压)、“母”(受力)上下两截,总长约一尺半、直径一寸左右;杆下安装钻头,型号可以调换。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意思是说没有真本事就不要滥逞能。而一旦有了“金刚钻”,那能耐可就大了,什么活儿都敢接。
打破的盆子、碗碟,先对好接茬,用带子整体捆牢。随之在破口处涂上一点儿机油,小金刚钻就“吱吱”地旋转起来了。给瓷器打眼要特别小心,钻破是要赔偿的。有的盆碗较厚,钻孔不能打透,且孔眼是斜的。钯钉中间扁,两头略带钩,师傅用小锤小心翼翼地敲打上去,再用油调上石灰抹一下就好了。钱是按钯钉多少来计算的,大概是一个钉子一两毛钱。
锅有两种补法。因裂缝漏水的,修补方法大致与盆碗相同。先在缝隙两边对称钻孔,再用长方形钯钉由内到外穿过锅底,用小锤轻轻把弯曲的钉头铆好。对于有颗粒状洞眼的铁锅,得用铁水来补。此时火炉、风箱派上用场。师傅先用一封闭火桶放入碎铁块,以炉火高温化成铁水,内加细沙滚成小球;而后将铁水从锅底外部按到洞眼漏水处,随即用裹着细沙的布团轻轻一擦,就完活了。
当然,修补不等于新造,器皿使用时要小心为好。有了钯钉的铁锅比别处要凸起一些,用锅铲时要格外注意,否则会不经意把钯钉铲掉,受到大人呵斥。
锔补锅碗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很高。什么样的家什钻多大窟窿眼,用多大型号、哪种材质(铜或铁等)的钯钉,用几个合适,以及锔补眼力、火候、速度、重力的把握等都要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小则活儿有瑕疵,大则毁坏物件,甚至赔偿倒贴。
常年在外、风餐露宿的锔匠师傅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自食其力,变废为宝,既可养家糊口,又方便了百姓生活。
如今随着高压锅、电饭煲、电磁炉的普及,锔补匠人的脚步已离我们远去,“补锅”的吆喝声再也听不到了。匠人去了,但锔补师傅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却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