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关于当下子女如何“行孝”的讨论。有观点说,孝敬父母仅在物质上给予充足的供给,并不是真正的孝道,还应该对父母和颜悦色,不甩脸子、出恶声。并以《论语·为政》篇中孔子的话作为佐证: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圣人的话非常对。孝敬父母长辈,供给吃喝,帮着干活,并不是孝的全部,还要注意不能给长辈以“色难”。对长辈要和声细语,不出厌色,长辈需要的是发自内心之孝敬。注意,圣人在此尤为强调的是,孝敬要发乎于心,不要仅仅践行于表。而不是单单强调,绝不能“色难”。“色难”者,不能做到和颜悦色者也。
想起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白领小伙,在下班途中乘地铁时,和颜悦色地给老人让座。进入小区后,殷勤地帮老人提重物,开楼门。回家后,却一下子瘫躺在沙发上,把身上的西装随便一丢。他母亲走过来说,你看,又乱放衣服,你就不能把衣服挂好吗?小伙子不耐烦,妈,您少唠叨两句吧,我快累死啦!
这则公益广告,很显然是对小伙子有批评之意。你可以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以及街坊邻居们和颜悦色,为什么不能对亲生父母以礼相待?此行为并非“孝举”啊。
如果仅从这位小伙子这一句“色难”之语就断定此人不孝,似乎过于武断。人生就像一个舞台,这位小伙子也许一整天在单位上陪尽笑脸,在社会上端正形象,在邻里间小心谨慎。回到家后,他终于可以卸掉“行头”,放松一下心情了,有些许“不礼”之举,似乎不该过于苛刻吧。就像一位精致的女士,出门时盛装艳容,回家后洗去铅尘,换上睡衣,放肆地打个哈欠,挠挠痒痒,也不应该以其“不为淑女所为”而责怪一样。
对于这位小伙子的“色难”之举,我们应该究其度。如果经常对长辈施之以“色难”,或者是从内心因厌恶长辈而发出的恶声,则为不对;如果是对父母撒娇似的,无心为之的“色难”,也不应过分谴责。孔子说的不应“色难”,主要是指由内心之不恭而表现出的行为之不敬,是发乎其心的“不孝”。凡事应究其本,观其内,而不是只重其表,观其外。
“色悦”是有修养的表现。“色悦”分两种:一种是礼仪之“色悦”,一种是由心之“色悦”。礼仪之“色悦”相对容易,其多应对于社交。同样,“色难”也分由心之“色难”和无心之“色难”。无心之“色难”,虽然也不应鼓励,但多是对于至亲之人。其是无意的,真诚的,甚至是难得的。
在父母、兄弟、子女以至真正朋友之间,无论是哪一方,偶有无心之“色难”,我认为都不应该记恨于心,上纲上线,应该看作是对方不伪装,不设防的真情流露,只有对至亲至爱之人才会如此,应予理解和体贴。你可以指正批评,也可以一笑谅之。
尽管如此,我还是提倡,无论对谁都不要“色难”,都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示他人以“色悦”之容。就像歌里唱的:你笑起来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