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亮。郭敏站在自家包子铺门前,掀开蒸笼的盖子,热气迅速钻出后被风缓缓吹散。一个个小笼包整齐地摆放在笼屉里,雪白蓬松的面皮透着褐色的肉馅。
四周依旧朦朦胧胧,直到第一位食客高声喊着:“来一份小笼包!”,巷子里的道路、花草、行人才逐渐清晰起来。
面皮松软肉鲜甜
包子的香味飘散在巷子里,食客渐渐聚在店前。郭敏干活麻利,笑声爽朗,招呼喊得干脆,她迅速打包,把包子递到食客们的手上。
鲜肉小笼包是店里的招牌,不一会儿,几屉已经卖空。郭敏和丈夫边做边卖,左手灵巧地转动面皮,右手将包子旋着收口,整个过程只需要四五秒。转眼间,包子摆满了一个大笼屉,一会儿工夫,笼屉已经摞得一米多高。
寻味而来的食客此时看着笼屉,迫不及待地想要尝尝鲜。郭敏马上开火蒸制,10多分钟后,包子新鲜出锅。
郭敏趁热端来一份小笼包,里头有8个,大小如婴儿的拳头,圆圆鼓鼓,小巧可爱。
刚蒸熟的包子有些烫手。美食当头,哪还等得及晾一晾?用指尖儿掰开暄软的面皮,肉馅冒着热气,汁水浸入面皮的空隙中,把雪白的面皮染成褐色。
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面皮像棉花糖似的很是柔软。咬破后,包裹其中的鲜甜滋味涌出,肉馅咸味适中,稍稍有些颗粒感,大葱与猪肉完美交融,赋予肉馅一丝甘甜,足以让人惊喜。蘸上醋与辣椒吃下去,鲜甜的滋味顿时化作酸辣的咸香,别有一番风味。风卷残云般吃掉5个小笼包,总算没有辜负这份等待。
除了鲜肉小笼包,店里的韭菜素包、茴香素包等也获得不少食客的欢迎。每天店里能卖出1000多个包子。
来自“包子之乡”的手艺
郭敏的丈夫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那里是有名的“包子之乡”,夫妇二人的手艺就来自于同乡的传授。
新鲜猪肉不能用机器绞,要用刀剁半个小时,这样做的肉馅才更有弹性。郭敏的丈夫每天清晨去市场选来一整只猪后腿,处理好,便拿起两把菜刀一通剁。等到胳膊有点酸,肉馅也差不多剁好了。
剁好的肉馅需放入冰柜冷冻两个小时,这样蒸出的小笼包才能不塌陷。面团要揉出气泡,保证细腻光滑;面与水的比例要得当,面团才会柔软。
郭敏做了十几年的包子,手法娴熟,说得也实在:“没什么诀窍,用料新鲜,别偷工减料,简简单单的小包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