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7日
第10版:10

莫让“校园贷”变成“青春债”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近期,大量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向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这就是所谓的“校园贷”。

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提醒青年学生树立健康消费观,远离不良“校园贷”。

(据4月3日《沧州晚报》2版)

近年来,高利贷披上了“校园贷”的外衣,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纯洁的校园。“校园贷”精准围猎大学生,让很多涉世不深的学子着了道。

在信用消费成为社会正常现象的今天,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需求和借贷需求应当被正视。不论是满足创业需要,还是用于消费支出,抑或拓展人际关系,“校园贷”的确为“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一些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逐渐渗透到“象牙塔”里,创出各种“新名词”来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什么“毕业贷”“颜值贷”“培训贷”,无论花样怎么翻新,本质上都是不良“校园贷”。而这些“新词”背后的“韭菜”,就是一个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大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庭。

“校园贷”就是瞄准了学生们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物质需求旺盛,但自身控制能力较差,风险意识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落入“校园贷”陷阱、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大学生,往往因受到追债公司的胁迫、恐吓而不敢报警。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面对“校园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找正规银行机构贷款,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做到对“校园贷”的监管力度毫不手软。

此外,还可以鼓励各家银行,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也就是说,只有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学子们的合理需求,才能真正扼住伸向校园的“黑手”。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校园贷”所谓慷慨的“馈赠”,学子们还是应该多多思量思量。

2023-04-07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7441.html 1 莫让“校园贷”变成“青春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