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在2022年12月下旬的一场考试上,22岁的湘竹抗原检测为阳性。坐在考场上答第二页试卷时,她已经烧到了39℃。
湘竹发现,除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外,自己的脑子已经无法转动:“坐在考场里面,想写字却写不了,脑子里面什么东西也调不出来。从前,我因感冒而高烧到40℃时,也没这样过。”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自己已经好了不少,但说话时,脑部依然有刺痛感。
“现在,总有一种脑子烧坏了、说胡话的感觉。”湘竹说。
脑子像是被布蒙上了、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东西……这是部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提到的症状,被称为“脑雾”——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的集合。“脑雾”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如健忘、思维迟缓等,同时伴有疲劳、缺乏动力和睡眠等问题。
事实上,“脑雾”这个概念已经存在了至少十几年,持续脑震荡患者、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早已开始使用“脑雾”这个词来描述开始自己的症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唐毅介绍说,“脑雾”会由不同病因引起,如过度劳累、久站久坐、长期酗酒、睡眠不足等。
新冠病毒感染之后是否会出现认知障碍?唐毅说:“已有研究显示新冠会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
唐毅表示,根据欧美国家的研究,新冠病毒感染诊断后3个月,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总体来说发病率为22%—35%,其中,重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病率更高。有研究显示,重症患者发病6个月后,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仍高达59.24%。
“是不是新冠后遗症”仍存争议
唐毅说,目前,“脑雾”的确切成因还未明晰,但新冠病毒感染确实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嗅神经、嗅觉皮质、海马体和海马旁回等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脑功能区。新冠造成了这些脑功能区的皮层萎缩,具体的损伤则要涉及多种机制,尚未查明。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之后产生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突破了大脑屏障,进而影响大脑。“同时,我们的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缺氧同样可以损伤大脑,造成认知障碍等一系列‘脑雾’症状。”唐毅说。
媒体报道称,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加速了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破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如果被过度破坏,就可能会使病程较长的新冠患者发生“脑雾”。
另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发表的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会伤害大脑的血管,这可能是病患长期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原因。
而“脑雾”会不会成为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唐毅说,这种说法目前仍存在争议。
他指出,所谓“后遗症”,是指在疾病恢复期之后,仍存在长期无法恢复的组织缺损或功能障碍,且伴随终生。
“现有的研究表明,部分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的‘脑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甚至消失;也有部分人感染之后,这种症状持续很久,也没有完全消失。
“此外,目前的研究还不知道新冠对大脑结构的有害影响是否可以完全逆转,仍待进一步随访。”唐毅说。
能否拨散脑中“雾”
随着对新冠病毒感染长期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呼吸系统疾病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已成为困扰国内外医学界的难题。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出现被批准的“脑雾”治疗方案。
此前,美国耶鲁大学的两位神经学研究人员发表了初步证据,表示有两种已研发出的药物若一起使用,可以减轻甚至消除“脑雾”症状。他们做的小型试验发现,在12名“脑雾”患者中,胍法辛和N—乙酰半胱氨酸的药物组合已成功地治好了8名患者。
试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和对照组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药物的作用。
在国内,针对新冠“脑雾”的缓解与治疗,唐毅的团队此前已启动了一项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既往没有认知障碍及痴呆的病史、现在得了新冠(核酸或抗原阳性后3周—12周之间)、年龄在18岁—80岁之间的新冠患者。这项研究还在持续招募受试者。
研究者一方面通过为患者提供完整的脑功能评估,以便明确新冠是否对患者的大脑结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特别是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推理等高级认知功能;另一方面,研究者还针对检查结果,研发了已经反复验证过的、可以有效改善认知功能的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干预。
唐毅认为,除了重症患者,大多数人其实很少会感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后认知功能的损伤。“损伤后的认知功能仍可以支撑患者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和普通事务,但在进行需要集中注意力、记忆、逻辑推理等方面的任务或学习工作时,重症患者才会感到脑子有些不一样。”
他表示,如果“脑雾”对生活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就应该通过认知测评、血液检查等项目进行检查:“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动态监测认知功能变化。”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