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创新工作室团队有不同的创新方向,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黄骅港绿色、智慧、平安、高效港口建设的“先行军”。
不断进行科技攻关
走进刘华琳创新工作室,首先便会被满墙的荣誉证书所吸引,“中国港口协会创新团队一等奖”“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21年,刘华琳创新工作室被国家能源集团授予“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并获得河北省总工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授牌。
作为刘华琳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刘华琳拥有专利授权55项,获得过国家能源集团“专利之星”称号,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
学历高、年轻化是刘华琳创新工作室的两大特征。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机械、电气、自动化控制、大数据等10余个专业领域。
刘华琳创新工作室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智能装船系统在全港成功应用,彻底打通了煤港智能化作业最后一个环节,使黄骅港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作业的煤炭港口,为全球港口建设输出了“中国智能港口发展方案”。
攻克世界性行业难题
“1997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滩。如今,黄骅港已跃升为生态智慧能源大港,俨然是一座海上花园。”每当有人来黄骅港参观,汪大春都会这样自豪地介绍。
汪大春是全国劳动模范、黄骅港汪大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2020年,汪大春创新工作室获评国家能源集团首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据了解,黄骅港于2019年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在国内众多煤港中率先建成工业旅游景区,是全国首个获得3A级工业景区的煤炭港口。
从黑煤港到花园式港口,黄骅港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发展的嬗变之路。汪大春和他的团队是推动并实现这一改变的中坚力量。
煤污治理曾是世界性行业难题,由汪大春团队开展的煤港本质长效抑尘课题研究,彻底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以往的作业生产中,翻车机一直是煤尘污染的“重灾区”,是造成煤港起尘的主要原因。汪大春发明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在翻车机底层洒水抑制煤尘的产生。这项创新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获得6项发明专利。
创新是“金钥匙”
崔永祥创新工作室成员共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崔永祥创新工作室被评为“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穆霄刚创新工作室历时3年完成了黄骅港一、二期卸车线的提能提效改造,使卸车设备系统安全、环保、稳定等性能得到根本性改观。穆霄刚创新工作室的提能提效项目获得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奖励基金。
迟金生创新工作室研究的门机智能控制系统填补了行业内门机无人智能控制技术空白,2021年10月被国内权威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评审机构评定为国内领先,这标志着黄骅港在同类研究及应用上取得了领跑地位。
苗士勇创新工作室、贾启旺创新工作室……创新的触角不断延伸。据了解,黄骅港目前共有11个创新工作室,这些创新工作室各有侧重,在黄骅港绿色、智慧、平安、高效港口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