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第05版:05

冬奥帮扶团队:冬奥会上最美沧州身影

本报记者 张 丹

冬奥帮扶团队

他们是沧州赴张家口支援北京冬奥会的帮扶人员。

他们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在当地的酒店进行服务工作。

在两个多月里,他们有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外地过年;第一次每天来来回回爬百层楼梯;第一次在-20℃的低温下工作……

他们是冬奥会上最美的沧州身影。

为服务冬奥苦练本领

一人头顶一本书,努力地让书不掉下来;为了练出最美微笑,口咬筷子半小时……

他们是从河间市、吴桥县、运河区以及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地遴选出的优秀学生和酒店专业人员以及乡镇的基层工作人员。

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们组成沧州帮扶团队,承担了张家口赛区太舞滑雪小镇9家签约酒店的帮扶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们接受了内容全面而繁杂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客房服务知识、奥运接待礼仪、奥运相关知识、急救相关知识、客房实操知识、中西餐实操知识等。

按照国际礼仪的标准,微笑时要露出8颗牙齿。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他们在培训时用牙齿咬住一根筷子进行训练,而且每人每天必须练够30分钟。筷子掉下来,就擦干净,再咬住继续训练,直到咬住筷子的30分钟里不再淌口水为止。这里没别的诀窍,就得靠这些年轻人一遍又一遍地不断练习。

挑战人生第一次

“张家口-20℃的严寒,也无法扑灭我们心中的一簇火焰。”帮扶团队的领队吕桂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尽管他们帮扶的太舞滑雪小镇中有些酒店当时还处在开荒筹备期,需要大量体力劳作;尽管最初他们只能住在6人到10人一间的临时宿舍,挤用一个卫生间;尽管他们每天上下班路途单程耗时一个多小时,但每一名帮扶队员都像一颗火种,用热心和真诚汇成向上的火把,用专业和奉献点燃全民的热情。

在两个多月的帮扶期内,他们有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外地过年;第一次跟外宾交流;第一次跟冬奥会冠军合影;第一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客房里打扫卫生;第一次每天来来回回爬百层楼梯;第一次在-20℃的低温下工作;甚至家中亲人去世也不能回家奔丧……

收获颇多

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2月20日期间,沧州市冬奥帮扶团队共接待涉奥人员1889人,来自中国、日本、挪威、奥地利、美国、法国、芬兰、英国等28个国家的记者团,以及转播商和奥组委人员对沧州市帮扶队员的服务接待工作给予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德国电视台、CCTV、NBC等发来感谢信,许多来宾以个人名义表达谢意……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帮扶队员们的精神如一颗火种,留在所有亲历过、见证过、感受过的人心间。

“真正投身到冬奥会的酒店帮扶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增长了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沧州师范学院学生杨雅清说,“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逢中国盛世,筑梦冬奥,成为一起向未来的青春力量。这是个人之幸,更是沧州之荣。”

2022-12-15 本报记者 张 丹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6466.html 1 冬奥帮扶团队:冬奥会上最美沧州身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