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家里来了几位客人。虽然小区附近就有宾馆,但按照老家的风俗,稀客必须在家里留宿,才能彰显主人的热忱。为了腾出床位,我被母亲“分配”与父亲同榻而眠。
关了灯躺在床上,我与父亲闲聊了几句,不一会儿,父亲的呼噜声就响了起来。窗外如水的月光泻进来,我毫无睡意,想起如此清晰地听到父亲的呼噜声,已是30年前的事情。
那时我们生活在农村,住的是红砖小瓦的低矮老房子,内墙用的是杉树木板。父亲正值壮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我和妹妹的学费倾尽全力地在地里辛勤劳作。白天累了一天,晚上父亲躺下就睡着了,随之而来的便是父亲的呼噜声。
乡村的夜晚异常静谧,加上木板墙隔音效果极差。我清晰地听到刚开始父亲的呼噜声并不大,才过去几分钟,呼噜声突然就变得如战鼓、似惊雷,玻璃仿佛都震动起来。我忍不住隔墙对母亲喊:“爸爸好吵呀,我睡不着!”
母亲一把将父亲推醒,嚷道:“还让不让我们睡了!”父亲惊醒以后,也不开灯,窸窸窣窣披衣起床,然后打着手电筒走进我的房间,摸一摸我的头,笑着说:“对不起,我实在太困了,你们先睡吧,我去后院给老黄牛添点草料。”后来,我就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回屋的了。
我和妹妹上初中后开始住校,月底回家休息两天。这两天的晚上,为了不打扰我们休息,母亲会要求父亲,必须等我们关灯半小时以后才能上床睡觉。记忆中的那几年里,我没听到过父亲的呼噜声。
后来,我们进了城,住进了楼房。城里的楼房用的是厚厚的水泥墙,两边卧室门一关,隔音效果非常好。父亲也总是睡得晚、起得早,我一度以为父亲睡觉已经不再打呼噜了,直到这次与父亲同榻而眠。
翌日清晨,走出房间,我眯着朦胧睡眼问厨房里忙碌的母亲:“老爸的呼噜声让整个床都在颤抖,您每天是怎么睡着的?”
母亲笑着说:“跟你们小时候不一样了,我现在听着你爸的呼噜声,很快就能睡着。你爸要是哪天不在家,听不到他的呼噜声,我反而会失眠呢,你说怪不怪?”
父亲的呼噜声竟变成了母亲的催眠曲。父亲与母亲相濡以沫几十年,早已习惯了彼此。我渐渐明白,父亲的呼噜声在母亲的心里,是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