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拾落儿”,就是收完秋后,人们把遗落在田地里的庄稼捡回家。
玉米、红薯、大豆、花生、棉花等庄稼成熟收割后,总免不了会有遗漏。它们或隐或现,三三两两地散落在田地里,像是迷路的孩子,等待着家人寻他回家。
秋后的田野,余香弥漫,风韵撩人。小河变瘦了,不再喧腾,清澈见底。秋风滑过,透着清爽。天也更高更阔,头顶的云朵变化万千,时而点缀着一排排南飞的大雁。傍晚时分,田野上的青纱帐像被撕开一道口子,渐渐被西边的火烧云燃烧殆尽。
秋近尾声,也到了拾落儿的最佳时节。庄稼人更懂得粒粒皆辛苦,绝不会轻易放弃一粒庄稼。回想小时候,拾落儿是这个季节里一场热闹的大戏,也是孩子们周末重要的家庭作业。
秋收过后,不用家长督促,孩子们个个奋勇当先,田野里到处都能见到小小的“淘宝者”。他们或三五成群,或个人行动,或背筐,或挎篮,有的拿着锄,有的擎着锹,瞪大眼睛四处“寻宝”。
一年一度的拾落儿,既能体验田园的乐趣,又能得到收获的喜悦,因此也成为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游戏。每个人都一脸亢奋,忍不住在田地里撒欢儿狂奔。
玉米地里,孩子们用脚去踩放倒了的玉米秸,硬硬地硌到了脚,便知道是遗落的玉米棒子。找到棒子的伙伴兴奋地一声高呼:“我找到棒子啦!”不由得引来同伴的羡慕甚至围观。
男孩子力气大,喜欢挥舞着铁锹去挖红薯。女孩子心细有耐性,常常是坐在花生地里刨花生。聪明的孩子,会悄悄跑得远一点,专挑人迹鲜至的田地。
拾落儿中,不管谁发现了野葡萄,都会赶紧招呼小伙伴们过来,共同分享秋天的甘甜。有时候,还会捡来干柴火,就地烤拾来的红薯和花生。那四溢的香味儿,让人感觉整个田野都是香的。
尽管孩子们热情很高,每次拾落儿的收获并不一定有多少,特别是对于像我一样心浮气躁的孩子。我经常一会儿去逮蚂蚱,一会儿去寻野葡萄,拾的花生、棉花基本都没盖过篮子底,捡到的玉米、红薯也就三五个,但每次拾落儿还是乐此不疲。
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童年拾落儿的快乐往事,依然在岁月的深处闪光。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天高云淡时。不知道家乡的土地上,是否还有拾落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