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间市民政局局长马忠文从北京回来后,又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串村”工作。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的事。一个本子,一支笔,外加一辆电动自行车,这些就是他下乡的“装备”。
为了推动婚俗改革,马忠文跑了18个乡镇(街道)的81个村(社区);致力于脱贫攻坚,他的足迹踏遍了河间市20个乡镇(街道)、615个村(社区)……近日,他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打造全国婚俗改革
“河间样板”
2019年1月,马忠文就任河间市民政局局长。他关注到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一段话:“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这几十个字,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为了收集第一手材料,马忠文一有空就骑着电动自行车“串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村民“拉话”。
通过深入调查,马忠文了解到,对于高价彩礼,群众早就盼着立个规矩,但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出这个头。
“中央有精神,群众有期盼,这个事必须干好。”马忠文说。
在马忠文的带领下,河间市民政局指导当地所有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明确婚嫁事宜的操办流程、指导标准,并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定期举办“零彩礼”集体婚礼……
2021年4月,民政部将河间市确认为首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之一。
为了打造全国婚俗改革“河间样板”,马忠文推动建成全国第一个将诗经文化与婚姻文化相融合的花园式婚姻登记中心,并为当地2000多辆共享单车添加相关元素,让婚俗改革之风吹遍河间市。
三年来,河间市有887对新人实现“零彩礼”结婚,新人的婚事花费较从前大幅降低,移风易俗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河间市婚俗改革还被确定为“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帮65户201人
稳定脱贫
刚刚到河间市民政局履新的马忠文,同时兼任河间市扶贫办主任,面对两份陌生的工作,又赶上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真可谓“压力山大”。
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马忠文每天上班早来1小时、晚走1小时,再加上午休时间,全都用来熟悉工作、琢磨问题。每天上班,他都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面塞满了正在学习的文件,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翻一翻。
马忠文干工作有一股子钻劲儿和韧劲儿。
在脱贫攻坚期间,马忠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他自己设计的图——河间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社区)的具体情况。为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只要有时间,他就一家一户地去看,在一线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两年多来,马忠文带领扶贫办干部走遍了当地20个乡镇(街道)、615个村(社区),紧盯问题整改,逐条逐项督办落实,没有丝毫懈怠。
当年,杨淑平家庭是马忠文包联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淑平岁数大、身体弱,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他帮着找;杨淑平患有慢性病长期服药,需要办慢性病医保,他帮着办;杨淑平家庭生活困难,想给儿子申请减免学费,他帮着谈……
在脱贫攻坚的两年时间里,马忠文包联了65户201人,涉及11个乡镇(街道)。如今,这些群众全部稳定脱贫,无一返贫。在他看来,只有真心实意,才能帮别人解决问题。
推动民政服务质量
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日常工作中,马忠文躬身践行、当好表率。
马忠文喜欢身着简装,骑车进村入户,和村民们唠家常,了解一线真实情况。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马忠文多次心绞痛发作,晕倒在车上、地头。但每次身体一恢复,他就又奔赴工作一线。
在他的感召下,河间市民政局始终保持“努力进取,勤政为民”的劲头;每位党员都帮扶困难群众,做到贴近群众生产、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情感;机关形成“爱民风”,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