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上读到过《大运河》,从此对运河就有了初步认识。我的老家离运河不足100公里,可是对于生长在小村庄里的小孩子,感觉运河很遥远,运河就是我童年的诗和远方!
1976年8月,我从石家庄铁路司机学校毕业,来到沧州机务段上班。那时,我们新分配来的一帮单身青年都住在一起,休息时间就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新华路步行向西,逛沧州城。当我们路过新华桥时,有人介绍说:“这就是运河。”“啊,原来这就是课本上讲的大运河啊!”我不由得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着她的容貌。河水缓缓地向北流淌着,见不到船只,河床有些地方被水冲得不完整了,看得出已经多年没有整修。河的两岸很随意地长着柳树和槐树,都是多年老树,已没人能说清它们的年龄。
我接触运河最频繁的时期,还是在河心岛上种菜的那段时光。2015年的秋末,我们组建了一个种地微信群,菜地的位置在沧州运河北段闸口处。从永济路桥北至北外环路桥南之间,运河水分成两股(可能是截流的需要),两条河道之间形成了一个岛。那段河岸上,柳树很茂盛,在炎热的天气走到树下,马上有种清新凉爽之感。
在劳动中,我们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将这个组织命名为“长芦公社”,整天围绕着种地写诗、写散文。我几十年不愿提笔,也开始情不自禁地想写点什么,以述情怀。
我们不仅思想活跃,还很务实。我们中的几位能工巧匠改造了浇地设施,只要一合闸,水泵就运转起来,运河水随即流入菜畦。我们用酵素代替农药,用鸡粪代替化肥,种出的蔬菜不但绿色、安全,而且特别好吃。有人提议,我们吃不了的可以卖。于是就按市场价2.5倍的价格售卖,竟有不少人争着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