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5日
第12版:12

沈括收藏冯道的亲笔奏章

《梦溪笔谈》中的沧州故事(二)

■殷毓平

科学家沈括是个喜欢收藏的人。在《梦溪笔谈》中,他谈到自己收藏了一份冯道的亲笔文书。

沈括这件藏品是专门花钱购买的。这是五代后唐时期的一份文件,宰相冯道上奏的亲笔文书上面,还有冯道修改勾画的笔迹。

冯道(882—954),瀛洲景城(今属沧县)人,是五代时期历经四朝十君的政治家。

这件文书底稿的原文是:

具官刘昫。右,伏以刘昫经国才高,正君志切,方属体元之运,实资谋始之规。宜注宸衷,委司判计,渐期富庶,永赞圣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判三司,散官勋封如故,未审可否。如蒙允许,望付翰林降制处分,谨录奏闻。

这是一份上奏给皇帝的文书,请求皇帝让宰相刘昫兼任三司使。在文书上签名的是两个人:冯道、李愚。

文书后面有后唐闽帝准奏的批示,并盖有御前新铸之印。

沈括购买的这份后唐文件,确实非常富有眼光。

一是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佐证了《旧五代史》的一段史实:“应顺元年四月九日已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刘昫判三司。”此文书的签名、押字、上奏等形式,与北宋时期有所不同,从中可以看到奏表程序上的时代变化。

二是冯道的报告中有一段“四六文辞”,即句式整齐的四六句式,这和唐代以来宰相进草的风格一致,说明这种讲究文采的四六文辞奏章,是宰相的基本功,并已成惯例。

三是冯道的亲笔手书具有一定的书法和文学价值。冯道“好学,善属文”,不仅是政坛上的“不倒翁”,而且是当时的文章大手笔。冯道一生著有文集六卷、《河间集》五卷、《诗集》十卷,但现已散佚,只有少数作品散见于史书之中。这篇简短的奏章,是冯道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

有趣的是,这件文书涉及到的另外两个人,也都与沧州有关。

文书的“主人公”兼职三司使的刘昫,是冀州归义县(河北容城县)人,在他年轻时,哥哥被仇家所杀,为了避难,他曾经躲到沧州。他还是冯道的儿女亲家。

在文书上签字的另一位官员李愚,是沧州盐山人,《前唐书》的署名作者。李愚还曾上书奏请朝廷刊印儒家《九经》,推动了儒家经典进行雕印的重大工程。

而真正将印制《九经》浩大工程进行到底的功臣当首推冯道。这在《梦溪笔谈》中另一个重要章节也有提及。这个重要的章节,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毕昇活版》。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或许沈括信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寥寥三百字将成为一篇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文献:这标志着世界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毕昇是世界上活字印刷术的第一发明人。

值得注意的是,写毕昇之前,沈括是以“冯瀛王”冯道作为“导语”的,这是因为,冯道在中国印刷史上也有着浓墨重彩的手笔——冯道主持了惠及后世的大型文化工程——第一次利用雕版印刷术刻印儒学《九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大规模雕印儒学著作的新纪元。这项活动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开始,经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历经四朝22年才完成。

《九经》是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指的是《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若不是冯道在政坛上的“不倒”和他的文化坚守,很难想象这项工程能够圆满完成,而我们今天的儒学典籍又将留下多少遗憾!

“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这是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中的告白。不论后人对冯道怎样评说,透过《梦溪笔谈》两次写到的冯道故事,我们有理由认为,冯道这位与孔子同寿的“长乐老”,晚年是应该安而自乐的。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沧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北宋时代就有目共睹,影响深远。

2022-09-15 《梦溪笔谈》中的沧州故事(二)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9482.html 1 沈括收藏冯道的亲笔奏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