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林
《回眸》是张兴华同志的一部散文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认真阅读这部新作,深深被篇篇美文所吸引,思想受到启发,精神得到滋养。散文集并不散,通观全书,所有文章都是围绕人性、人心、人品、人格,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会,进行理性思考、深入分析,对引导人们蓬勃向上、奋勇向前、积极作为具有重要作用。
情深意重,人性之真。兴华同志坚守人性之本,认为“情感是一种财富、一种心态、一本温暖心灵的长卷。真诚与纯洁、醇厚与深邃的情分,犹如一潭清水,清澈见底、历久弥新,成为我生命中最感动、最难忘、最深刻的记忆。”在本书“真情”一辑就有33篇文章,后面的三辑中也都有对过往情谊的回顾。作者通过这些文章追忆父母的养育之情、兄弟的手足之情、老师的教导之情、党组织的培养之情、人民群众的关爱之情、同事的支持之情、家乡的眷恋之情。他深切感受到几十年是在党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友的帮助下走过来的,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感恩之情。他对别人给予他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即使过了十几年、几十年也念念不忘,且通过多种形式促进这份情感不断深化。他不仅利用参加聚会、外出的机会,当面汇报、交流,表达感激之情,不能当面表达的,还通过书信、电话、微信等形式,保持联系。这里面没有相互利用的企图,没有碰杯的声音,没有故作姿态的做作,有的只是真情实意。这种珍惜缘分、重情重义的行为,不仅给对方带来温暖和欣慰,还给对方的善意善行以鼓舞和激励,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分做人,人心之善。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兴华同志在《淡泊做人》《谦逊做人》《做人从尊重开始》《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守住本分》《心里常想咋做人》《从良师益友身上学做人》等文章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谈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良心与利益》一文指出“良心既是处世做人的根本,又是养育美德的源泉”。良心说白了就是人心、好心、善心。此外,懂尊重、讲谦虚,这是人的修养,也是一种品格。一个人还要踏实进取。兴华同志在《深秋的落叶》一文中说:“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心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这话很有点哲学味道。人在世上都有理想、有梦想,但个人理想只有融入国家的理想、民族的梦想,才有意义、有价值。理想再高远,目标再宏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去实现。干好小事情,才能成就大事业。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追梦、筑梦、圆梦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修身律己,人格之美。在《修身断想》《守住心灵的高度》《修身絮语》《冬夜低语》《一路走来悟人生》《学会自我交谈》等文章中,作者多次强调人格如金。人在世上,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正确认识自己,修身律己。修身的过程是人格力量不断积聚的过程,是人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不断充分完善的过程,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内心世界不断升华的过程,从而达到“为官不失节、做人不失格、处世不失态。”首先要自重自尊。其次,要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再次,反思反省,自我修正。作者尤其对这一点十分重视,颇有心得。他认为,反省、反思是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也是最值得珍惜的美德。他经常“独思”“深思”“沉思”,静下心来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对自己灵魂深处有不符合党的要求的东西进行自我解剖,对有损于人格的行为进行自我清理。还有,要重实践修养。人格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是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作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呼声,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保持干事创业的进取心、安身立命的敬畏心、修身养德的平常心,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
《回眸》是一部对人生有理论、有实践、有启迪和引领作用的好书。当我们对人生感到迷茫、内心感到空虚、思想感到消沉、情绪有些浮躁的时候,请认真读一读这部书,也许能从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