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间,只见陈晓飞先用铅笔在葫芦上勾勒出一只老牛的草稿,他熟练地驾驭着烙铁在素黄的葫芦上游走着,轻重缓急,深浅浓淡,一点点勾描,一笔笔烙印。慢慢地,一只憨态可掬的老黄牛就显现在葫芦上了。陈晓飞眯着眼睛,看着古朴典雅的作品,满是爱怜。
多年来,很多藏家把他的精品烙画葫芦视为珍宝,登门拜访者者络绎不绝。为了传承好这项技艺,他免费教授葫芦烙画技法,让慕名前来的学习者受益匪浅。
陈晓飞还把葫芦烙画技艺带进学校。在课堂上,他不仅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还借助烙画磨练学生的身心品行,提高动手能力。
凭借多年的沉淀,不管是小如拇指,还是大似脸盆,所有来到他身边的葫芦,经他信手拈来地烫烙和渲染,就有了灵气,也被赋予新的生命。同时,陈晓飞也用“铁笔”烙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如今,他的妻子王亭贻也在工作之余跟他学习创作。儿子陈冠洲已带艺从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装扮着绿色军营。
《中国神龙》《钟馗神威图》《荷塘清趣》《雄狮》《观自在》《刘海戏金蟾》,以及木板烙画《运河狮城》……陈晓飞介绍着每一件独具一格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其中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更蕴含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陈晓飞说:“要掌握好这门技艺,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守得住初心。”因为长时间一个姿势,导致陈晓飞的腰椎间盘突出。“现在,再也不能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了。烙一会儿就得起身活动活动。”
如今,完成一件作品,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和体能更大。尽管如此,他依然沉浸在起烙落烙间。于陈晓飞而言,烙画一直是他人生的重要部分。他希望自己对葫芦烙画的这份热爱,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保护和传承好这项带给人们赏心悦目又象征吉祥如意的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