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3日
第12版:12

当年的麦场

■崔广武

自从有了联合收割机,那麦收季节手工收麦的场景不见了,就连麦场都不见了。

麦场,是农村晾晒、碾轧麦子的场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产队解散以前,基本上一个生产队就有一个打麦场。麦场面积挺大的,一般都在两三千平方米以上,大都在村边比较宽敞的地方。比如我们老家西蒿坡村,一共12个生产小队,3个生产小队的麦场紧挨在一起,都在村东边上。

麦场得在麦收前整理出来,不然,从地里收割下来的麦子没地方放。

整理麦场也有个程序,不是随便找块空地就可以的。

做场

要选一块比较平整又较大的地块,没有大的,小一点的也凑合。先清除场面的杂草垃圾。高的地方铲下去,低的地方垫起来。接着由牲口拉着耙,把地面耙个两三遍,为的是将地面的土壤豁松,将土坷垃碾碎,将地面耙平。

接着就是等雨了。我很佩服农民们,他们就知道这几天会下雨,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他们靠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

就在把地面清理好之后的三两天内,天上果然降下了雨水。雨停后,他们就在潮湿的地面铺上一层碎麦糠,用碌碡开始碾轧地面,轧实后,清扫干净,麦糠掺杂其间的地面就出现了。经过毒辣的太阳晒过之后,地面坚硬无比。

泼场

泼场,说白了,就是人工挑水,将地面泼湿。天上下雨省时省力,天不下雨只能泼场。近处没有水源,要到很远的地方弄水。所有壮劳力全都出动,每人肩挑水桶,来来往往,马不停蹄,忙乎到天黑才泼完、轧好。有的生产队农闲时在场边打一眼井,就是为了泼场之用,当然也方便了人们一年四季的喝水。

晒场

地里收回来的麦子集中到麦场之后,先用铡刀把整捆的麦根铡掉,然后拽住麦捆的钥扣,往后上方一扔一送。整捆麦子如同脱离了束缚似的,扇子面状落向了远远的地面,随后把手中的麦捆钥扣扔出去,飘落在刚才的麦棵之间。

这边铡麦捆,那边有人拿着木叉,翻动麦棵,把地上的麦棵翻动成耸立状,为的是透气好,便于快速晒干。每隔半个多小时就翻动一次,尤其是中午以后,翻动的次数更多。因为中午的太阳热度正足,每翻动一次,麦棵就离着干透近了一步。

轧场

经过两天的晾晒,麦棵彻底干透了。接着,就是或牛或驴或骡子,拉着一个碌碡,在掌鞭人的吆喝声中上场了。

只见掌鞭人站在麦场当中,挥舞着长长的鞭子,往空中用力一甩,鞭鞘发出“叭”的一声脆响,牲口们便低下头沿着麦场转起来。“嘚驾喔”的声音跟碌碡轧在麦棵身上的“吱吱、噼里啪啦”的响声,在午后的麦场中,显得单调而又和谐。时间长了,你会感觉刺耳,又不能回避。

当听到“吁吁”的声音时,其他人立刻赶过来,拿起叉子,开始翻倒麦棵。翻倒的时候,抖动叉子,为的是把麦粒抖落下去,同时把麦棵再次翻立起来。看着能够牲口转圈了,掌鞭人赶着牲口来到翻好的麦棵里,继续转圈轧着麦棵。如此反复,直到麦穗上不见麦粒,才停止碾轧。

在掌鞭人指挥牲口转圈辗轧的同时,我们会看到每个牲口的屁股后面都挂着一个用树条子编制的筐,这是方便牲口排粪便用的。

起场

辗轧结束,就是起场的环节了。男女老少齐上场,谁都不耍滑偷懒。

拿叉的把麦秸一层层地收集到场边。拿木锨的把麦粒和麦穰子堆到麦场的中央。拿扫帚的,从麦场边沿开始,用力地把残余的麦穰子扫到麦场中间。

扬场

扬场是用木锨往高空扬洒小麦、谷物、豆类等,以去掉壳、叶和尘土。

如果有风是最好了。木锨上的小麦和麦穰子混合物抛向高空的时候,那麦粒会笔直地垂落下来,混在麦粒里的小麦壳、麦穰子和尘土随着风的吹动,顺向飞到一边,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不一会儿,地上便有了一层厚厚的麦粒和一层厚厚的麦糠。

这扬场可是个技术活。技术好手,扬出去的是一条直线,扬起的麦粒和麦糠被风一吹,分别呈半圆状各自铺在地上。尤其是麦粒那边,那叫一个干净,没有一点麦糠。技术差的人,扬出去的是一片,麦粒和麦糠混在一起,没有起到扬场的效果。这就叫“会扬的扬一线,不会扬的扬一片”。

还有一个人,戴着草帽,赤脚站在抛洒而下的麦粒中间,不停地用扫帚清扫残余的麦穗和麦穰。饱满的麦粒堆成了金黄色的小山,漫在脚背上。

接着就要把麦粒装起来了,把一袋袋的麦子整齐地码放在麦场的中央。

生产队轧场时,还有一个难忘的情节,就是去井里拔凉水喝。那时我们十来岁,提着用细绳拴的酒瓶子,在骄阳似火的中午,趴在井沿边上,胆颤心惊地拔凉水喝,那叫一个惬意。不过,我们更愿意去场边大树底下,因为那里有一大桶刚刚从井里提上来的凉水,关键是凉水里面放了糖精,好甜。大人们干完活,汗流浃背。一通甜甜的凉水灌下去,那才叫一个爽!

2022-06-23 ■崔广武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0748.html 1 当年的麦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