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在阳光下晒15分钟—30分钟,能帮人赶走困倦、增加愉悦感,还有助晚上睡个好觉。晒太阳带来的这些作用,都要从一种叫做血清素的物质说起。现在,专家告诉你阳光是怎么影响激素分泌的,并教你通过晒太阳来获得更好的睡眠。
1
晒出快乐和好睡眠
晒太阳有助于人体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能让人产生快乐和幸福感的“快乐激素”,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在夜晚促进睡眠。
白天——分泌更多快乐激素 阳光可以激发大脑释放血清素,晒晒太阳有助于改善心情,释放压力。足够的血清素能让我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学习。人体血清素分泌不足,会让人感觉情绪不佳、昏昏欲睡。
日照时间和许多心理疾病密切相关。纬度高的国家(日照时间短)比纬度低的国家(日照时间长)居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很多,如芬兰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20%。
夜晚——产生更多褪黑素 血清素是褪黑素的前驱物质,如果白天血清素分泌较多,夜晚在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成的褪黑素就会更多,帮助我们产生睡意,进入睡眠。
阳光抑制褪黑素的释放,就好比把水流拦腰截住。白天晒太阳越充分,人体褪黑素被截流的就越多,到了晚上没有光线刺激后,褪黑素“泄洪”,人就会困得早,睡眠质量也就更好。
冬天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多;夏天昼长夜短,褪黑素分泌少,这是冬天比夏天起床困难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如果白天没有晒够太阳,造成血清素分泌不足、褪黑素抑制不够,就会出现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问题。
2
晒太阳益处大
血清素是“日出而作”,褪黑素则是“日落而出”。因此,讲究晒太阳的技巧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助眠效果。
早上阳光中蓝光含量高,刺激交感神经,让人处于清醒活动状态。
黄昏夕阳中红光含量高,较为柔和,刺激副交感神经,让人进入放松休息状态。
时间——上午晒更好 早上阳光多含蓝光,刺激大脑视交叉上核,通俗地说,就是打开人体一天之中恢复清醒的“开关”。
夏季可选择上午6点—10点,冬季最好选在上午9点—10点。
地点——户外优于室内 户外晒太阳比室内晒太阳好,室内晒太阳比不晒太阳好。需要注意的是,皮肤裸露(无衣服遮挡或其他防晒措施)时晒太阳每天不应超过30分钟。
室内光线——睡前用暖光照明 长时间在室内工作,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人工光源刺激打破了自然光照赋予人体的节奏感,生物钟容易紊乱,影响睡眠质量。
如白天阴天或因室内工作无法接触到足够日光,可以在睡觉前2小时左右,采用暖色系照明来弥补。半小时到1小时的暖色系照明有助于生物钟的调整,放松身体,提高睡眠质量。
需要提醒的是,睡前1小时内不要玩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免屏幕蓝光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
3
跟着太阳调睡眠
根据中医学理论,“早睡早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健康作息金标准,睡眠养生也要根据四时的变化适当调整:
春——晚睡早起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也要保持一种生机盎然的状态,作息上要讲究“夜卧早起”,每天保证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晚睡早起+午睡 夏季,万物极盛,日照时间最长,人体活力达到高峰。此时,更适合晚睡早起,不过晚睡不等于熬夜,建议23:00之前入睡,早上5:00—6:00起床。
如果感到困倦,就可午睡半小时—1小时。
平时应保持舒缓而积极的生活习惯,尽量去伸展自己的身体,穿上宽松的衣服,多去大自然中散步。
秋——早睡早起 秋季万物成熟,人体也顺应自然的变化开始养精蓄锐,减少活动。此时,人们更适合早睡早起,为第二天蓄积能量。最好入夜即眠、鸡鸣起身,这一点现代人很难做到,但应尽量做到不熬夜。
冬——早睡晚起 到了寒冷的冬季,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延长。此时,可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作息应逐渐调整为“早卧晚起”,早点上床睡觉,如时间允许,等到阳光照耀时起床。
日常如因为工作、上学等原因,无法按照以上要求实现“睡眠自由”,至少应该保证每天6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长,尽可能不熬夜。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