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起床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事实上,“起床气”是老百姓的一种通俗说法,医学上并没有该疾病的诊断名称。它是一种睡醒后的负性情绪及易激惹表现,常发生于睡觉时被扰醒或低睡眠质量的人群身上。
很多人对“起床气”有误解,认为“起床气”就是脾气差的人在矫情。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交互反应,通过科学的办法能够很好地“消消气”:
睡眠出了问题
人在醒来的过程中,体温和血压上升,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同时,身体处于低血糖、脱水等虚弱的不适感中。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按正常节奏发生,就很容易使人出现“起床气”。
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吵醒时,更容易出现“起床气” 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在每天晚上的睡眠过程中,两个睡眠期会交替循环出现。当人体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时,全身骨骼肌完全放松,大脑皮层却极为活跃,眼球快速转动,很多梦境都是发生在这一阶段。当人们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吵醒时,更容易出现“起床气”。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也会导致情绪失控 部分年轻人晚上刷视频、玩游戏、聚会等,丰富的夜生活导致睡得过晚,第二天早上又迫于要早起床,以至于睡眠严重不足。
另外,睡眠环境不佳,周围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突然变换的睡眠环境,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这些都会使身体和大脑疲劳,引起大脑中情绪中枢的调控功能出现紊乱,更容易出现无法控制情绪的情况。
“暴力叫醒方式”会让醒来的人更“暴力” 比如,家人愤怒地冲进卧室,大喝一声“都7点了,还不快起床”,直接掀开被子,“疯狂”拍打睡眠者的身体,反复唠叨,每隔5分钟喊一次,或者设定极为“暴力”的闹钟。这些叫醒方式都会让人难以再次入睡,也会把睡眠者的睡眠安全感夺走,导致他们在不安全的情况下醒来,更加容易出现“起床气”。
远离“起床气”
微笑着醒来真的很难吗?远离“起床气”,个人需要这样做:
尽量不要熬夜 产生“起床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睡眠不足。如果你晚上睡好了,就算是被叫醒,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能够较为平稳地由睡眠状态进入清醒状态。
选择“温柔”的叫醒方式 让自己有足够的安全感,并用愉悦的刺激传达“醒来”的信号。例如,借助光线叫醒自己的身体。可以把灯打开,或者拉开窗帘,然后慢慢回到床上。光线会进入眼睛,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慢慢下降,从而使人逐渐清醒。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人的睡眠主要受体内生物钟的调控。固定自己上下床的时间,坚持3周以上就会逐渐形成规律的生物钟。这样一来,早上不用闹钟,就可以睡到自然醒,醒后神清气爽。
早晨适度体育锻炼 晨起后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醒来,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同时,可以改善夜间的睡眠质量,还有助于释放情绪压力。
听点轻音乐 “起床气”重的人,早晨醒来可以先闭目养神两分钟,然后放点舒缓的轻音乐,情绪会随着音乐慢慢平静下来。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