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烂鞋的来——换娃娃——”随着一嗓儿清脆悦耳的吆喝声,顷刻间围上来男女老少一大群人。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乡下的一个场景。
“娃娃”,是众多陶土泥塑制品的一个门类,俗称泥娃娃,有人物、动物、儿童玩具各种造型。产品多产自山东高密、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州泥人)等地,以泥土为原料,经手工捏制、晾晒、烧制而成。有关公耍大刀、大肚弥勒佛、八仙过海、送子观音、财神爷、老寿星等内容,个头大的高约三四十厘米。还有动物,如骏马、老虎等十二生肖。
众多泥塑制品中,有的丰满挺拔,鲜活灵动;有的线条简拙,憨态可掬……件件刻画细腻,形象逼真,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受到人们的喜爱。
泥娃娃手推车常来村里盘点,货郎与村民们混得谙熟。一天,车子尚未停稳,人们“刷”地围拢上来。一名刚收工的汉子便一手扛锄头,一手伸进货物网笼内,抓起泥娃娃就在手里把玩。几个大一点的泥孩子踮起脚跟,撅起屁股往里挤;小一点的则由大人抱着,拔长脖子,挥舞着小手要这要那。
一次阴雨天,一老妇人打着雨伞,怀揣几天前换来的一尊孙悟空泥塑(空心),找到在农户避雨的货郎,说在家里柜台上摆放时,大圣的金箍棒摔断了一截,塑像不结实要求更换。货郎接货后仔细端详了一番,答应她再拿两只旧鞋外加一缕头发让利成交。
泥制品中,最便宜的是泥鼻儿(三角形状,上口吹气,下两角有孔发声)、泥模子、泥玩具等一些小物件。手推车上还有一些老年人、孩子们喜欢的日用物品,诸如针头线脑、梳子镜子,痒痒挠、烟袋锅、玻璃球、文具盒等,几乎与歌唱家郭颂唱的《新货郎》里卖的东西不相上下。
村人偶尔问起他们的生意收入。货郎答,从山东淄博等地推车步行进货,泥品售罄约十多天时间。一趟下来可换回破衣烂单、废铜烂铁几百斤,仅能维持简单的生活而已。其中困苦可想而知。
一晃50多年了,时过境迁,乡村巨变。街头巷尾再也见不到“换娃娃”货郎的身影。
“烂套子、戴不了的破帽子——拿来换这个那个吆——”那嘹亮悠长的吆喝声,至今仍不时在我的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