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每年农历三月三,中国人就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地里随处可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故而民间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荠菜可清炒,可凉拌,包饺子,蒸包子皆可,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荠菜,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在北方,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红糖,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科学研究证明,荠菜确实有很好的治疗头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预防脑膜炎。
在汉族,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轩辕的诞辰,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这种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
按照民间的说法,农历三月初三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生日,这一天,各路神仙受邀纷纷来到天庭送上自己的贺礼,王母娘娘也会拿出蟠桃招待各路神仙,从而又称之为蟠桃会。而受到邀请的神仙,也视为一种尊贵和荣耀。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了神仙们的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
江南人在这一天有放风筝的习俗。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就会将这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的说法。
而在我的老家,三月三的盘古庙会可是必去不可的。据说,盘古庙会从相传4000年前禹王设祭就开始了。因为祭祀的需要,人们结庐成市,渐成庙会。宋元时期市场交易面及云贵、湖广,松辽、俄蒙,明清两代辐射更广。
青县盘古庙会内容丰富。首先是庄雅隆重,场面宏大的祭祀活动以及焚香祭告、祈福保佑等礼仪,无计其数的香客在盘古庙熙来攘往。盘古庙门前的广场上搭着高高的戏台,轮番上演河北梆子、京剧、评剧,以及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哈腔”等。真可谓南昆北曲,百戏杂陈,名人登场,百艺汇集,而通往盘古庙的道路两旁,杂耍娱乐,花样繁多。商业店铺,摊棚林立;货样齐全,琳琅满目。食品街上各种小吃勾着每个人的味蕾,让人留恋驻足,流河火锅鸡、老席八大碗、代家羊汤、木炭铁锅炖鱼一锅出,保您吃了一回想二回,吃了二回想三回……回味无穷。
伴着古寺内的祈福声,走进千亩百年梨园,漫步在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潭,听导游一路讲解着青县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盘古文化,和有关盘古的美丽传说。徜徉在和煦的春风里,淋一身清香的梨花雨,欣赏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此刻,心如梨花般圣洁,身如白云般轻盈,心情简直美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