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全世界大约已有8.5亿人因各种原因罹患慢性肾脏病。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健康评估》报告显示,肾脏疾病已跻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慢性肾脏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正在迅猛增加,其致残、致死率增幅排在所有慢性病之首。
在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患者人数超过1亿,而知晓率仅为12.5%。由于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花费高、知晓率低、治愈率低,因此被医学界称为“沉默的杀手”。
早期症状不明显
定期体检很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认为自己身体没有问题,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们主张每年进行体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主任周亦伦说。医学上把慢性肾脏病分成5期,但1期到3期症状不明显,而5期就是尿毒症。让患者自己掌握相关的知识来预防疾病比较困难,建议普通人从入职开始就进行规律的体检,哪怕每年只进行最简单的查验血常规、尿常规等,对以后可能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实际上,我们通过很简单的验血、验尿的检查,完全可以筛查出肾脏病早期的病人。”周亦伦介绍,这部分病人及时筛查出来并治疗的话,即使无法根治,至少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病情的发展。
“另外,体检的结果必须引起重视。”周亦伦表示,有的患者体检后发现了异常,由于不重视等原因,未及时就医,因此白白丧失治疗良机,非常令人惋惜。
治疗手段有进展
新药应用挺亮眼
肾脏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指某种疾病最先发生于某个组织或者器官,继发性是由某一种确切的疾病引发另外一种疾病。据周亦伦介绍,近年来,一些由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的继发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他说:“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是最常见的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病因。”
“现在,就药品来说,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周亦伦表示,现在,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患者来说,除了一些激素免疫抑制剂,对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还有一些生物制剂。
对于继发性肾脏病患者而言,重要的是要治疗其原发病。“比如,有一种抑制剂,本来是降糖的药,现在,发现它还可以降尿蛋白,且对非糖尿病导致蛋白尿的患者也有效果,因此,这种药除了被应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将来也可能应用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周亦伦表示,蛋白尿是肾功能恶化的重要表现,如果能有效减少蛋白尿,对延缓肾病进展就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现在的降压药物除了降压作用,还有保护心脏功能、肾功能的作用。”周亦伦介绍,“近两年,新药的应用比较突出,能明显感觉到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过去面对肾病,总觉得有点束手无策——除了为重度患者做透析治疗。病情较轻,没到做透析程度的病人怎么办?随着更多的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未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慢性肾脏病患者。”
“未来,希望有机会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周亦伦表示,中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上有自己的特色,前提是患者要选择正规的中医院。
慢性病管理三方面
健康生活记心间
据周亦伦介绍,慢性肾脏病的管理是从疾病预防到治疗的全程管理,既包括监测预防,也包括治疗。慢性肾脏病管理不当,可导致病情进展,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慢性肾病的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监测疾病、治疗疾病。
“老百姓常说‘三分吃药七分养’,对慢性肾病患者而言有一定的道理。”周亦伦表示。他还说,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很多方面,例如,鼓励患者戒烟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鼓励肥胖和超重患者适度减肥;控制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0—25之间;饮食方面注意平衡膳食,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蛋白饮食,但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限制蛋白摄入而导致营养不良;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应低嘌呤饮食。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日常监测,首先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其次还需要定期到医院化验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以便评估肾脏病情。周亦伦说:“过去,我们主要通过电话随诊,现在,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自行上传血压、血糖等各项数据,医生可以根据这些监测信息,为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方面,患者应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用药,另外,还应该避免滥用药物和保健品。很多保健品成分不明,有潜在的导致肾病的风险,患者应避免服用。另外,慢性肾病的患者在治疗自身其他疾病的时候,也需要警惕相关药物有无肾脏方面的副作用。
周亦伦表示,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非常重要,慢性肾脏病病程时间长,由于部分患者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会出现停药、减药的管理失误,因此需要给患者做充分的宣传教育。很多研究显示,控制血压、尿酸、血糖、尿蛋白等各项指标,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都对防止慢性肾脏病恶化有明显的帮助。
王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