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快速发展,我国每年有超过12万胃癌患者,仍然只能将治疗希望寄托于化疗。令人担忧的是,化疗对胃癌的治疗效果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报告以及相关研究数据,2020年,中国胃癌发病例数47.9万人,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43.9%,同时中国约30%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
目前,化疗仍然是治疗晚期胃癌的基石,但胃癌对化疗敏感性不是很好,接受常规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在一年左右。
传统化疗药物的应用已进入瓶颈期
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单独化疗的中位生存期难以超过1年,传统化疗药物的应用已进入瓶颈期。
国家癌症中心相关研究人员曾分析,全身化疗对胃癌的有效率及治愈率较低,胃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而关于化疗药物敏感性基因的研究仍然在初级阶段,为患者筛选最佳化疗方案尚无可靠方法。
为患者筛选最佳化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理论上可行,但是“千人千方”肯定做不到,而“千人一方“又肯定不合理,有鉴于此,基于分子分型做归类,以做到更加精准的治疗,包括如何给病人贴分子分型标签,如何研发对应分子靶向药、如何让治疗的排兵布阵和疾病的全程管理更加合理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些新型治疗手段有望进一步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它们和化疗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晚期肿瘤的治疗,不论是胃癌还是其他实体瘤,都已经进入了精准治疗新时代。
据了解,2012年8月,抗HER2药物联合化疗正式被批准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的一线治疗,我国胃癌治疗正式进入分子靶向时代;2021年8月,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化疗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等患者,我国胃癌治疗正式开启免疫治疗时代。
纵观过去10年间的胃癌靶向药物研发历程,往往是败多成少,即便初始抗HER2治疗有效的患者,也大多会在1年内发生耐药性。另有数据显示,部分免疫治疗药物单药治疗存在效率偏低的缺点,治疗胃癌的有效率大约15%。
为什么胃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进展举步维艰?胃癌靶向药物研发往往失败多、成功少,因胃癌是多基因、多步骤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不是单个基因所能决定,只针对某一个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很难取得明显效果。
虽然抗HER2以及PD-1药物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胃癌的精准治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晚期胃癌治疗未来走向何方
晚期胃癌治疗未来发展重点可能在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胃癌靶向药物要探索联合用药和挖掘新靶点,但其他靶点已经研究很长时间,短期可能很难有大的突破。
免疫治疗要利用现有药物,探索与化疗进行更加合理的配伍,另外,还要通过精准检测,筛选对免疫靶点敏感的、适合进行免疫治疗的人群。
有相关研究显示,目前,胃癌免疫治疗或联合治疗缓慢进展,联合用药方案也存在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深入了解免疫、化疗联合其他方式治疗胃癌产生作用的机制,使协同治疗发挥更大疗效。
另外,因胃癌有高度异质性,并非所有胃癌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可能无反应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筛选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开发新的相关生物标志物,预测疗效以及联合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晚期胃癌治疗整体上需要有合理的布局,包括如何找到合适的病人、如何更加精准地检测、如何更合理地用药、如何做好疾病全程管理。
对于小分子靶向药,还要继续搜寻靶点,目前,整个领域对靶点的理解很粗浅,离深入透彻理解还很远,人类的智慧有限,而肿瘤正在不断进化。
肿瘤治疗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领域,不论是形态学角度、分子学角度,还是在肿瘤进化过程中对肿瘤动态变化的了解,以及肿瘤与人类机体间的相互作用,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现在很多药物针对某一个基因,或者是某时间节点的某个基因有作用,如拓展到更加宽泛的领域,从癌症全程管理和合理布局的角度上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要找到更有效的靶点,研发更有效的药物,能够用于更多的病人,真正让晚期胃癌病人生存期得以延长。
武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