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2日
第08版:08

频繁做噩梦 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做好10件事,晚上睡得香

你是否曾从一个糟糕的梦中惊醒,满头大汗?在梦中被追杀,从高楼上坠落,梦到牙齿脱落……这些梦境不仅影响起床后的心情,还和健康密切相关。科学家发现,频繁做噩梦,会明显增加高血压、心梗或其他心脏病的风险。

1

频繁做噩梦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一周内做噩梦2次以上,会明显增加高血压、心梗或其他心脏病的风险。

在考虑了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频繁做噩梦会增加51%的高血压风险、50%的心脏病风险和132%的心梗风险。

在进一步考虑吸烟、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因素,频繁做噩梦的人患上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均升高了43%。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很少做噩梦的人,在心血管健康方面更有优势;而频繁做噩梦一周大于2次,对心脏和血管是一种威胁。

2

人为什么会做噩梦

一个事实是:几乎每个人每天睡着之后都会做梦。多数人每晚会做3个—5个梦,多的可能做7个。只不过有些人不记得做过梦,有些人记得而已。

根据脑电波状态,人的睡眠周期大致分为两个部分:“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其中前者又分为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4个阶段。

梦境基本都出现在“快速眼动期”。正常人在刚刚入睡时,眼球几乎不活动,即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大概经过60分钟—90分钟后,眼球开始很快地像钟摆一样来回活动,这个时期称为快速眼动睡眠期,大概持续10分钟—15分钟。

正常人的睡眠,就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交替的过程,一夜大约循环4次—6次,每次90分钟左右。

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叫醒,就比较容易记住梦境。

人为什么会做噩梦,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精神压力大 精神因素占噩梦直接诱因的60%左右。

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 比如有助扩张血管的药物,会间接改变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平衡,诱发噩梦。

睡眠不足 睡眠太少容易诱发“鬼压床”,常发生在刚入睡或将醒未醒时,一般一两分钟内即可消失。

心血管病、房颤和高血压患者,频繁做噩梦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疾病发生变化或加重的信号。

这是因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问题,导致大脑供氧量降低,引发噩梦。建议及时到医院心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

3

做好10件事 让你睡得香

改善身心焦虑 睡前躯体或心理的紧张,会导致失眠和噩梦。通过放松训练,可降低身心焦虑水平,促进睡眠。

容易自我训练的方法是“正念呼吸”: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身心就会得到放松。

增加体力活动 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最好是有氧运动,如做操、跳舞、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延长深睡眠时间。睡前两小时不要剧烈运动。

被子不可过沉 被子重会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大脑供氧量随之降低,人就容易做噩梦。

临睡前不吃东西 不要空腹或饱腹上床,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饮料,尽量戒烟、限酒。

睡前吃零食会使大脑更活跃,易做噩梦。建议睡前1小时就不要再吃东西了。

写写日记 提前写下所有的烦心事,以免它们在夜间打扰睡眠。写日记有助于减轻压力,减少做噩梦频率。

睡前做好准备 打开窗户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睡前可洗个热水澡或热水泡脚;穿宽松睡衣;枕头高低、软硬合适;关灯、关好门窗,拉上窗帘,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不赖床 长时间的赖床,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睡眠,更容易做梦。

增加睡眠动力 睡眠动力,也称为睡眠压力。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睡眠动力越大,越容易入睡,睡眠越深。

常做噩梦或失眠的人,可以尝试不管晚上睡眠好坏,白天不补觉也不午睡。同时,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看电视、看书等。

听听白噪音 用手机播放白噪音(白噪音是指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内都是均匀的),来帮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向医生求助 长期做噩梦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情绪管理。如经上述调节,仍存在频繁做噩梦的问题,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据《生命时报》

2022-03-02 做好10件事,晚上睡得香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0564.html 1 频繁做噩梦 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