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乡村,记忆中总会留下什么。我最忘不掉的,便是乡村的戏事。
乡亲们天天在地里耕作,一旦闲下来,生活中就缺少很多东西。晚上打谷场上要唱戏了,安闲的时光,一下子有了滋味,村子也沸腾了。那时乡村都是这个样子。乡村戏事在乡下是个挺大的事儿,我们那儿称唱大戏,规模再小,也都这么叫。在我们村,我可没少看大戏。
我们村里有个戏班子,常常有戏看,日子也过得热闹。外村人起名戏村,他们自然也会跑过来过戏瘾。村子不算大,会唱戏的人却不少,嗓子一亮,人人都说好。村里好多人爱唱戏,连小孩子也能唱上几段。田埂上休息片刻时间,也有人扯着嗓门唱。
年节里戏事最多,一场赶着一场,地里没了农活,乡亲们有了闲,村子里照样好戏连台。戏班子不用花钱到别处请,村里几个人一撮合,拉起场子就是一台戏。别看他们整日泡在泥土里,但表演起来还不赖,做、念、唱、打功夫倒是有些底子,只是乐队简单了些,只有板胡、二胡、三弦和锣鼓,可伴奏起来挺有气氛。
村东头打谷场上,没有像模像样的戏台,只筑个高台,搭个天蓬,用布幔围起来,一个个戏迷就全找到了感觉。入戏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但小孩子比谁都心急,离开戏还早呢,就搬了凳子到戏场去占地儿。
晚饭一过,那才叫热闹,全村人倾巢而出,成群结队地向戏场蜂拥过去,十里八村的人也往这赶。还有不少百里开外的戏迷,提前住到近处的亲戚家,只等着好好过一场戏瘾。打谷场上人头攒动,灯火通亮,这大概是小村庄最热闹的事了。
三通锣鼓过后,戏开演了。《秦香莲》最动情,观众在台下也跟着一下一下抹眼泪。《精忠报国》最牵动心魄,爱国名将岳飞正义凛然,观众也对这位重臣心怀怜敬佩,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蹿到台上,将秦桧除之为快。《穆桂英挂帅》每年都应约重演好几遍,每次上演,乡亲们都充满了豪情和满足。那时我是个顽心小童,我的最爱当属孙大圣,孙大圣金箍棒一耍,我只觉得两眼冒金光,真逗、真开心……一场场大戏把乡亲们的魂勾了去,演到情深处,整个戏场像开了锅。
那时,巴掌大的村除了种庄稼,就是戏事,乡亲们日子也过得格外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