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读者问:“我是一位60多岁的退休女医生。退休之后,闲下来没事可做,我就经常在丈夫和女儿面前翻来覆去地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丈夫和女儿都不愿听,嫌我说的是‘陈芝麻、烂谷子’,说我得了心理疾病。我自己从医近30年,得了病自己还会不知道?他们分明是故意和我作对。”
“我还听女儿对别人说,我退休后话太多了,越不让说,越唠叨个没完,除了过去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我连稀饭的浓淡也要指指点点。女儿还说,我对她的穿戴从头评到脚,对女婿不常在家也非常不满,一再叮嘱她要严加管束。女儿还对别人诉苦,说我看电视时,也不管不顾地充当画外解说,特别是画面上出现医院或医务人员工作的镜头时,我更是喋喋不休,给我们讲述她过去做过的一例例手术,直到别人走开……”
“其实,这些话,女儿当着我的面也说过,说我人老话多。我也感到自己人老话多了。难道我真的成了让人烦的唠唠叨叨的老太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上面这位老人讲到的问题,可能也正在困惑着许多老人。老人们对“话多”的问题不用特别担心,“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是常理。人上了岁数,话多了,一般来说不算病,而属于心理年龄特征,就是说,这是正常的。
不过,如果话多得过头了,整日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就属于心理障碍,应该进行心理调整了。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说话翻来覆去,凡事爱多嘴,在家中对什么都看不上眼,都要说几句;爱指点他人,对小辈的生活,不该管的也要管;常爱提起往事,津津乐道,爱炫耀过去的成绩等。
怎样面对人老话多呢?
首先,我们老年人要主动进行心理调节。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对自己的心理要了解。有了自我了解,就会主动自我调节。您能对自己人老话多有所觉察,就是自我调节的前提。
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个原则就是,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生活。比如您,可以每天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忙碌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闲着没事而话多了。这叫“家庭作业法”。
同时,还可以采取“社会影响法”。在您又开始反复重提旧事的时候,由丈夫提出去散步的要求,到外面的世界放松放松。
还可以采取“活动替代法”。比如,参加一些社区的公益活动,或者去老年大学,一起看看书,练练字,打打拳。生活充实了,就没时间唠叨了。
我自己在这方面很有体验。因为读书、写作越来越忙,所以,除了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其余时间很少说话,更没工夫说闲话。我还认识一位岁数更大的老人,80岁了,还每天端坐在桌前,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哪有工夫唠唠叨叨?
其次,需要家人特别是晚辈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先要充分理解老人。晚辈要了解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理解老人。有了理解,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包容。还要积极疏导老人。比如,鼓励老人学画画、练书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同时,多给老人找些事干,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另外,还要适当陪伴老人。比如,晚辈可以利用休闲时光陪同老人出游,既增加了亲子感情,又营造了家庭氛围。
另外,还有“回忆录疗法”。如果老人特别爱回忆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那么,做儿女的除了倾听外,不妨建议老人试着动笔写出来,留给后人。这既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为家庭增添了一笔精神财富。如果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晚辈就应该帮着整理。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她本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却硬是在儿女的帮助下,把自己几十年的坎坷人生写了出来,印成了书。这本书,既是一部很好的家史,也是老人家的精神财富,它使老人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老人,还用得着每天唠叨往事吗?
据《老年幸福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