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第05版:05

王焕一:造中国自己的疫苗瓶

本报记者 霍钢杰

王焕一

沧州骄傲

沧州骄傲

候选人事迹展示①

候选人事迹展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盛装疫苗注射剂的药用玻璃瓶供不应求。作为全国首家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生产企业,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沧州四星)董事长王焕一在原材料、物流等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做出了“不提价,不停工,保证产品质量”的承诺。

造自己的“药瓶”

疫苗瓶又叫中性硼硅玻璃瓶。沧州四星是除德国肖特、美国康宁和日本NEG公司之外,第四家可以量产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的企业。

2005年以前,中性硼硅玻璃管完全依赖进口,国外企业连续涨价,且必须提前半年全额支付货款,否则不给生产排期。尽管国内企业的采购数额已达到1500吨之多,且药包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出面谈判,但哪怕只是每吨降价几十美元、供货期缩短3个月的请求,对方都拒不答应。

王焕一忍不住拍案而起:“如果你们不降价,我们就自己上。”

“你们上吧!”外商一脸的傲慢与不屑。

国内不是没有对中性硼硅玻璃做过研发探索。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研发,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能攻克这种“难融化、难澄清、难成型”的材料。

另外,中性硼硅玻璃拉管技术的痛点还在于“造得出、造不好”,本质上是个应用技术问题。这导致突破中性硼硅玻璃拉管技术只能靠工厂实践,而不能靠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

解决“卡脖子”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王焕一只能一边干、一边摸索。他吃住在车间,每天盯着窑炉十七八个小时,四处寻找专业书籍、网上查资料、车间问工人、到处请专家、重新设计料方、重新设计工艺方案……

2006年年底,第一批下线的产品就接近合格标准,这让大家信心倍增。

但接下来的难关却令人崩溃:中性硼硅玻璃生产容易,稳定很难,无论怎样调整参数,废品率始终居高不下,厂里碎玻璃堆得和厂房一般高。

这是真正在“烧钱”,一次试验相当于“烧”进去一辆奥迪车,多厚的家底能禁得住这么“烧”?

半年后,资金“烧”掉不少,产品却没有生产出来。股东怨声载道,亲朋劝王焕一及时止损,专家也很头疼。

但王焕一仍要坚持:“哪怕还有一分钱,我都不会放弃。”坚持了两年,8000多万元的积蓄全“烧”光了,房子和车也都抵押给银行了。这次再不成,就连交电费的钱他都拿不出来了。

2008年5月1日,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工厂的王焕一,却迟迟没有出门。他满脑子都在想如何宣布停产、怎样安置工人……

谁知,绝地重生的喜悦来得猝不及防。生产经理打来电话,激动得嗓子都破了音:“王总,这次好像是成了!”

经过700多个日夜的锤炼与淬火,中国人终于烧出了自己的中性硼硅玻璃管。这也让国产疫苗从生产到包装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必受制于人。

截至目前,沧州四星累计生产近10亿支新冠疫苗瓶,为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1-12-28 本报记者 霍钢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4994.html 1 王焕一:造中国自己的疫苗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