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还没进屋,便听见父母的争吵一声高过一声,一个不依,一个不饶,都不退让。这种现象我已习以为常,他俩从我小时候懂事起一直吵到现在。
吵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毫不顾忌我的存在和感受。常常想,这样活着不累吗?究竟有没有爱着对方?这么多年了还没有磨合好?
其实,争吵都是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这次,父亲埋怨母亲中午煮的面条太软,他喜欢筋道的,吃起来有嚼劲。即使在父亲的交代下,母亲还是把面条煮软了。拿母亲的话说,“我做饭,我当家,想咋煮就咋煮”。父亲的责怪声充斥整个屋子,“你就是故意跟我作对……”
我想我又得做一次消防员让双方熄火。谁知,10岁的儿子来了几句:“爷爷,奶奶是爱你的。你不是胃不好吗?硬面条不好消化,吃了会胃疼。”我以为又得大费周章、费劲口舌,没想到父母竟然不吵了。
母亲把小孙子拉到身边,神气地说:“看看,还是孙子懂我。别看人小,但是懂事,不像某人,光长岁数。”母亲白了父亲一眼,面对她的挑衅,父亲出乎意料地没有反驳。
听了儿子的话,忽有所感。父母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生活物资还很匮乏,成家后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走到现在,还是有感情的。他俩的争吵,也许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彼此还是相互关爱着,只不过表达爱的方式有点特别,更像是“土味”情话。以争吵的形式“打情骂俏”,互相“磨牙”,以此传递、表露爱和关心。
想到这里,一直耿耿于怀他俩争吵的我也释然了,并深深反思:以前面对父母的争吵我生硬的劝解是不是存在问题?是不是一次又一次伤害到了父母?
如此试着去解读父母的“土味”情话,便觉得合情合理,老两口的爱韵味十足!
上次,因为抽烟,父母吵了一架,母亲让父亲戒烟,父亲不戒,只不过不抽纸烟了,竟自制烟袋抽起了旱烟。母亲斥责父亲“贼心”不死。
现在仔细想来,父亲知道母亲是关心他的,毕竟上了年纪,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吸烟有害健康。但抽了几十年烟,一下子戒掉也很困难,便改抽旱烟;旱烟烟锅很小,只能装黄豆粒大小的烟丝,每次只抽一袋烟。爱,便藏在如此不经意的行动中。
解读了父母的“土味”情话,我终于明白,爱有很多种,有细腻的,有粗鲁的,有含蓄的,爱的表达方式也各有异同。总之,父母做到了相濡以沫,以吵吵架、斗斗嘴烘托家的生气和活力。便觉得,以后常回老家看看,听听父母的唠叨和说教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