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受到惊吓的时候,通常下意识地反应就是爆一句粗口,然后顺势说出那句话:吓死我了。
仿佛害怕和恐惧这种情绪是来收割人头的“死神”,只要你一有反应,它就会高举镰刀微笑着看着你。
比如说去鬼屋或者是去玩过山车之类的刺激项目时,当巨大的冲击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也会下意识地感到头皮发麻,仿佛全身的血液被凝固住了,心脏扑通扑通乱跳。
在影视作品中,也曾经有一些关于“吓死”的剧情。最著名的桥段大概就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端午节:白素贞喝下雄黄酒后现了原形,许仙不小心看到以后被吓得一命呜呼。
不过,影视剧情也好,传说故事也好,多少也是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那么,人类真的会被活活吓死吗?
“巴斯克维尔效应”是啥?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这么一个实验:
1936年在印度,伯纳德·朗对一名判了绞刑的死囚进行了一场实验,实验中经过受害者同意,用相对平和的“放血”代替了痛苦的“绞刑”。
当这名死囚被绑在床上蒙上眼睛后,他并不知道在床的四个角落里都放上了滴水的容器。
为了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被“放血”了,实验人员还将他的四肢轻轻划伤。
随后四个容器就开始滴水。这滴水的速度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快速,再是缓慢,模拟出了人类血液流出滴落的真实反应,唯一不变的就是声音都很大,让死囚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
这名死囚也坚信自己正在经历“放血”,随着容器里的水滴完,实验人员发现死囚已经死亡了。
“随着滴水的停止,这个健康的年轻人心脏也停止了。他已经死了,却没有流一滴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名死囚犯确实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吓死”的。
柯南·道尔也在《福尔摩斯》中用过相应的原理。
查尔斯·巴斯克维尔男爵被他的侄儿利用了恐惧心理,一只身上涂了磷光体的猎犬被他认为是家族诅咒中的“魔犬”,最终在极度恐惧中猝死。
这也就是“巴斯克维尔效应”。
由于极端的心理恐惧,导致心脏病发作死亡,这在小说情节的描述中,是一种悲剧性的心理效应。
吓死也成为了故事创作中,将剧情推至氛围高潮的一种手段。
触动疾病“开关”
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人真的会被吓死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而且通常被吓死的人会有先前存在的疾病。
当一个人受到惊吓或者感觉到有危险时,大脑会触发肾上腺素激增,这就会使得心跳加快,并立即让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模式。
“战斗或逃跑”模式,就是身体的一种应激机制,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人加满力量、敏捷和智力点。
很多人在绝境中会突然增大力气,或者加快奔跑速度进而脱离险境,就是因为这一点。
当然,这种突然增加的力气也有弊端,那就是肾上腺素水平的增加会损害心脏。
当一个人陷入恐慌时,肾上腺素水平上升过快或持续时间过长,这时候他的心脏就会出现一种不协调地收缩,使其颤抖,也就是心室颤动。
本身患有心脏病的人,就更可能触发这种混乱的心脏运动,最终变成一种致命的情况。
心理承受之外的死亡
恐惧并不是唯一的触发因素,任何类型的极端情绪都可以触发反应,甚至是突然听到一些爆炸的声音,或者刺鼻的气味,都可能被触发。
人们去跳伞、蹦极或者是坐过山车时,通常会看到提示有心脏疾病的人无法游玩,还会有一些年龄上的限制,因为这种情绪的刺激对于年轻且拥有健康心脏的人来说是可以承受的,而且他们的思想和身体有能力为接下来的情况做好准备,这是一种可以预知的危险。
而去鬼屋或者看恐怖片,惊吓往往是突然的、出乎意料的,通常会导致心率和血压的急剧上升,并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处于危险之中。
所以,当你想要吓唬一个人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恶作剧是否在他的承受范围内,这需要考虑到他的生理和心理全部影响。
人吓人,有的时候真的会吓死人。
据“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