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
第04版:04

姚猛:操作“嫦娥五号”在月球“挖土”

本报记者 钱冀敏

姚猛承担着操作机械取样器在月球“挖土”的任务

沧州骄傲

沧州骄傲

候选人事迹展示①

候选人事迹展示⑦

作为嫦娥五号探测器采样封装分系统主管设计师的姚猛,承担着操作机械取样器在月球“挖土”“打包”等重要任务。最终,他和伙伴们一起圆满完成了这一划时代的壮举。

“精调手”

今年34岁的姚猛是咱沧州人,2012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他从一入职就开始陪伴嫦娥五号。

根据轨道设计,嫦娥五号落月后只有48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月面任务,随后就必须从月面起飞。这关键的48小时,承载的是航天人多年的打拼。

月表取样环节的最关键点,是要稳妥地把表取样本从初级封装容器放入到密封封装装置中。这既关系到能否保住前面所有的工作成果,也决定了后续月面上升等一系列动作能否按原计划进行,而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确保指令的精准。负责幕后精调工作的姚猛和他的伙伴需要完成这关键的一步。

姚猛操作一个展开将近4米长的机械臂,要准确抓到容器。这个过程中,定位精度需要达到两毫米,还必须考虑在月面上六分之一的重力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控制难度极大。

同事们都称姚猛为“精调手”。“看他抓取容器时,一厘米一厘米地调整,心也跟着揪得紧紧的。”一位同事说。

姚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慨叹:“这是最后一个环节,放进去我们就大功告成了。放不进去我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连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姚猛和伙伴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自律中成长

姚猛的父亲姚秀杰是沧州市第二中学老师,他告诉记者,如果儿子算是取得了一点成绩,那要归功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力。儿子经常用苏轼的《晁错论》中一句话激励自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姚猛经常一坐下学习就忘记了时间。临近研究生考试时,他大腿根部长了疖子,后来感染溃烂。他每天强忍着疼痛坚持学习,没和家人说。就这样坚持了近一个月,直到考研结束。他回到家,妈妈看到后,心疼得直流眼泪,赶紧带他到医院做了手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猛最终以研究生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仿生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沧州市第二中学老师李国仲告诉记者,他和姚秀杰老师是多年的邻居,他见证了姚猛的成长。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姚猛非常自律。寒暑假,大部分孩子都会觉得没有上学时的时间约束了,睡个懒觉也无妨,但姚猛每天早晨5点多起来就到学校的操场跑步,风雪无阻。他经常把姚猛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学生听,希望能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

无悔付出

姚秀杰说,儿子有时几个月都回不了家,从儿子身上,他感受到了众多航天人为嫦娥五号无怨无悔的付出。

姚猛表示,国家首次在月球上采样返回,这么一个重大的任务,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参与其中,他感到很自豪,也很幸运。他非常感谢组织上和领导的信任,把他放到关键的岗位;感谢所有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了一项伟大的航天任务;也感谢家人的支持,让他心无旁骛地坚持梦想。他希望今后能继续努力,踏踏实实为国家航天科技发展做一点贡献。

2021-12-10 本报记者 钱冀敏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3314.html 1 姚猛:操作“嫦娥五号”在月球“挖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