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侄儿又失业了。这几年,他差不多每年都是工作半年,另半年在找工作。之所以如此,因为应聘的都是小微企业,老板大多刚开始创业。这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能站稳脚跟的不多。
小侄儿中专毕业,学的专业还算热门,平面设计。但学历太低,应聘大中型公司,连面试机会都没有。虽然后来考了个成人本科,但第一学历是硬伤,还是难以修补。
“他太老实,没有闯劲。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和他年纪差不多,也是中专学历。去大城市打工,现在月薪两万多……”那天家庭聚会,大嫂在席间叨叨。小侄儿脸色不太好看,他一直不太喜欢大嫂。
我和大嫂聊了几句,她说的“朋友”是跳广场舞认识的,姓甚名谁都没搞清楚。而且大嫂这人平日里满嘴跑火车,说的话大多言过其实。人家也未必对她说过儿子月薪有那么高。
在我们这群长辈中,小侄儿唯一不讨厌的就是我。对此,哥嫂们有所察觉,颇有些好奇。他们经常关心他,指导他应该如何如何,我一直“漠不关心”,反而落得个好人缘。他们将之理解为小侄儿太年轻,还不识好歹。
“就谈谈你说的那个‘人家的儿子’。”仗着一贯的心直口快,我给大嫂做起了案例分析。指出起码应该了解那位“儿子”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招聘信息,又是如何以低学历通过了面试,获得了这样一份好工作……这些具体细节一无所知,以此去激励小侄儿,能有什么实际作用?怎么听都像是在说风凉话。
趁着大家都在,我给他们“科普”了优秀长辈该是什么样子。我的一个同学,当初由他叔叔力荐进了一家合资公司。由于性格桀骜不驯,几度面临饭碗不保,都是叔叔出面斡旋,硬是扶上马送了好几程;另有一个朋友的姑妈,十几年前借给他20万元做生意。直到去年,他才还上。姑妈从没有催过,更没有要过一分钱利息……
我们没有那些模范长辈的能力,帮不了实质性的忙,起码不要说风凉话,也不要以为说几句馊掉了的“心灵鸡汤”,就是在帮晚辈。
“我们就算给他介绍了工作,他不一定站得住脚;借钱给他做生意,也不一定就能生意成功……”二哥说。
“我们做没做,是我们的事;如果我们做了,他扶不上墙,到时再去说他也不迟……”我一句话怼得二哥无言以对。
虽然一番直话,可能得罪了半屋子人。但忠言逆耳利于行,起码有利于疏通“代沟”。不然我们中的一些长辈,总以为晚辈不识好歹,听不进他们指点迷津。其实完全不怪晚辈,他们的指点大多属于信口开河、有口无心,完全没有可操作性。